农牧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发电制肥循环经济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户及周边 农户 年存栏鸡180 万只、鸭120 万只 540 324 吨(回收率 60%) 8 合计 1128 吨 本项目按日处理粪尿量按 680吨 /天计算,其中用于沼气发酵 310吨 /天, 200 吨 /天干粪便直接用于加工有机肥,含水量 50%湿粪便 170吨 /天 堆肥发酵用于生产有机肥。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的建设 是 保 护生态环境 ,全力打造生态 市 的需要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与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严重,特别是畜禽粪便污水过度集中冲洗水的大量增加,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1)污染流域水质 粪便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如蛋白质、脂肪酸腐败的产物能溶解 14 于水,使水具有臭味,恶化水质,使人畜不能饮用。 这些腐败性有机物质进入水体,经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 N、 P 等富营养成分,促使水中藻类等水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质的富营养化。 另外,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等)进入河道后,能够通过水体或水生动植物进行快速的扩散和传播,直接或间接的传染 各种疾病。 大多数集约化养殖场的畜禽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入河塘。 在造成水质污染的同时,还造成了杂草丛生、河床淤积,甚至堵塞了河道,妨碍了防洪和排涝。 ( 2)污染空气 在厌氧条件下,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甲烷、有机酸和醇类的带酸臭味的气体;蛋白质和脂类分解为氨、甲硫醇和粪臭素等有恶臭的含有氮、磷的化合物。 这些恶臭的气体严重恶化了畜禽场内外的大气环境质量,危害了场内工作人员的健康,还会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降低其成长水平。 ( 3)污染土壤 进入土壤的畜禽粪便,其中的有机物质本来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完全分解,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而且可以向土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维持土壤的自净肥力,但是由于粪便堆积不施入土壤,堆积在养殖场周围,超过了堆积土壤的消化能力,就造成了污染。 另外粪便中大量的 N、 P 渗入地下,使地下水硝态氮、硬度和细菌超标。 20xx年 10月安徽省已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生态建设示范省。 裕安区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 ―生态安徽 ‖的要求,抓住省级示范区建设试点的机遇,审时度势,作出了 ―生态立 市 ‖的重大决 15 策,全力打造 ―生态 六安 ‖,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的实施将大大 农牧业废弃物 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生态农业的实施,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 ―生态 六安 ‖建设步伐。 项目的建设 是实现 企业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 80%左右的集约化养殖业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从而造成畜禽养殖场周围臭气弥漫,污水四溢,滋生大量蚊蝇和种种有害疾病,致使畜禽生活在受到严重污染的空气中,饮用被污染的水,导致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 本项目从生态农牧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出发,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对动物粪便及周边农牧废 弃 物进行综合处理再利用,合理的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的结合起业,农牧并举,形成废 弃 物质 的良性循环再利用模式,促进农牧业全面发展, 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 沼气发酵后产生的沼渣、 沼液是优质有机肥料用于无公害 果蔬种植基地,在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中起到增产效果,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的建设 是 促进 生态农业 发展 的需要 农牧业废弃物 的综合利用是发展生态农业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畜禽粪(尿)既是严重的污染源,又是农业生产系统内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畜禽粪(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丰富的有机肥。 数千年来,我国农民一直将畜禽粪(尿)作为提高土壤肥料的主要来源,是宝贵的 肥料资源。 实现生态农业的首要条件是保证土壤的生态性,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肥料。 畜禽粪(尿)是优良的生态肥料,推广使用生态肥料是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的 16 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生态农业重要保证。 项目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国外绿色壁垒的加剧,不但对农牧产品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面对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也提出了严格的系统标准,仅注重最终产品的质量标准而忽视对整个生产过程和环境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新需要。 本项目从农牧产品生产的最基本做起,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通过对绿色农业的 高新技术投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绿色管理意识,树立绿色经营观念,提高农牧产品质量,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农业生态环境又关系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沼液用于无公害果蔬 喷肥,增强了抗病性和防冻能力; 粪便干湿分离后干粪与 秸秆 及其他附属原料 混合加工成有机肥用于施肥, 改良土壤,生根壮秆, 提高了土壤肥力, 保花保果, 增加了无公害 果蔬 产量。 项目的建设 是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需要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开发安全食品, 对我国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发安全食品,客观上要求农产品必须是无污染、低残留、对人体无害。 沼气工程的推广应用,为农业生产提高了大量优质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从而降低了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同时,由于沼肥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可明显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口感、色泽较好,营养成份增加),保证了食品安全。 17 第三章 市场 供求 分析 及预测 有机肥市场分析 有机肥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肥料严重缺乏 中国目前有 亿公顷可用耕地,需要大量的肥料,除了 传统有机肥外,仅化学肥料每年就需 1 亿多吨,其中 1/4 依靠进口。 若能用生物肥料代替 1/10 的化学肥料,就需要在全国建设 20xx 多 個 1万吨级的生物肥料厂,因此,市场潜力巨大。 生态的兴起给生物肥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20 世纪的农业被称为 ―化学农业 ‖,因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化学除草剂,农业生产量获得极大提高,但也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能源,降低了土壤肥力,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农产品和环境被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隨 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对食品的要求由消费热 量食品转向消费安全、卫生、可口和富有营养的食品,而且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性。 为此,各国提出用自然的方法生产农业产品,即推行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它要求不施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 在有机肥、化肥和生物肥 3 类肥 18 料中,生物肥料以其能抑制多中有害病菌、净化环境、缓和并 減 少农作物中亚硝酸盐累积和保持农产品原有品味等特点,顺应了生态农业的要求,成为 21 世 紀 发展生态农业的首选肥料。 效益分析 ( 1) 社会 效益 使用微生 物肥料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较好地协调资源、环境、食物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 2) 经济效益 400多万公斤,增收 400多万元;可使蔬菜增收 4500 万元。 生物肥料的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经过近两年生物肥料的试用,农民已初步认识到生物肥料在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減 少环境污染、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推广使用生物肥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自身健康、环保意识的不 断增强及国际上有机、绿色食品市场的旺盛需求,化肥作为一种高耗能产业,以及受环保、矿产资源匮乏等因素的限制,在农业生产上必将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将是生物肥料、有机肥料。 国际上尤其在发达国家,生物肥料用量逐年递增,平均高达 45—60%。 在我国,随着国家对 ―三农 ‖问题的高度重视及各项惠农政策出台,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迅 19 速,农村经济逐渐繁荣,农业科技得以广泛推广。 为加快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农业发展,安全高效的生物肥料、商品化有机肥料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我国现有农作物播种面积 约 20亿亩,年需化肥近 1亿 4千万吨,而我国年产化肥不足 1 亿吨,尤其是钾肥及部分二铵磷肥非常紧缺,主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这就给其它新型肥料的使用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我国,若生物肥料用量能占到化肥使用量的 10%,其市场容量将达到 1400 万吨。 但目前国内真正属于微生物肥料的(不包括有机肥)年生产量不足 20万吨,且部分生物肥料厂家设备与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不稳,使用效果差,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生物肥料市场异常活跃,因此,许多肥料厂家举着生物肥料的旗子在市场上大肆宣传销售,使广大农民对生 物肥料概念造成了错觉,从而阻碍了真正生物肥料厂家的市场销售。 市场竞争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各种生物肥料发展迅速,年产量达数十万吨以上。 这些生物肥料以科技含量较高、增产效果明显和无公害为主要特点,它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对增进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和切实推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我国化肥年产 3500 万吨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大量低水平、小规模化肥生产企业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国化肥生产技术和整体质量的提高。 化肥用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平均每亩化肥用量为72 公斤,接近每亩平均 75 公 斤的高限。 用肥过量或不合理用肥, 20 不仅会影响作物的品质,而且可能流入到土地、湖泊、河流和海洋,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针对我国土地种植规模小而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低的特点,将平衡施肥技术物化到肥料中去是合理的方法。 而生物肥符合平衡施肥的要求。 我国生物肥的用量与 3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 80%的水平的差距则更大。 农民科学用肥观念不强,相当多的农民不知道合理施肥的概念,超过 1/3 的农民施肥方法不科学,近一半不相信生物肥。 施肥方法的科学性是确保化肥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施肥方法不仅会导致肥 料养分的走失,而且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撒施、撒施后深翻以及沟施是被农民经常采用的 3 种施肥方法。 撒施是一种肥料利用效率较低的施肥方法,应尽量少用;平衡施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应在科技兴农工作中大力宣传和普及。 此外,生物肥作为一种生物制剂,已在部分农作物中得到应用。 目前生物肥的宣传方面存在误导和夸大宣传的现象。 生物肥不同于普通化肥,它能改善植物吸收养分,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能替代化肥。 农民购买化肥和获取化肥消费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广大经营者。 农民施肥方法不科学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中的一 些人在购买化肥时没有仔细查看产品说明和外包装的习惯,有的 ―不知道怎么看 ‖;还有的认为 ―有经销商的承诺 ‖,所以不用看。 调查表明,在化肥使用说明书中,农民最需要的服务内容是施肥指导。 因此,生产、流通企业除了要确保产品质量外,还要注重服务内容,要加强施肥知识指导,客观介绍产品性能。 相对而言,农民更重视自身使用经验,一旦使用后感觉不错, 21 往往会继续使用。 因此,质量稳定、效果好的化肥产品最终会赢得农民的信任。 无公害蔬菜市场开发前景 蔬菜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国内外市场对蔬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问题特别是有害物 质残留超标问题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社会一大热点问题,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已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蔬菜作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要求更高,并由一般化转向优质化、营养化、无害化。 可以说,蔬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无公害蔬菜产品符合人类追求健康长寿和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潮流。 从食品业发展趋势看,无污染、无公害的食品将成为国际食品贸易的主流。 种种迹象已经说明,开发无公害蔬菜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的无公害蔬菜 市场,目前还处在开发期,蕴含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是扩大市场份额和实现出口创汇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方式。 我国目前蔬菜供给相对过剩,给消费者提供了可挑选的空间,这就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此外,消费者消费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也使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具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而农业科技进步和大量新型高效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以及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不断出现,则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力。 无公害蔬菜将成为我国蔬菜消费的主流产品。 22 第四章 项目 区概况及 厂 址选择 项目区概况 地理位置 裕安源自六安古县,是 1999 年 12 月随六安地区撤地设市后成立的新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北麓,六安市区以西,东接金安,北接寿县,南接霍山、金寨,距省会合肥 70 公里。 行政区划 全区总面积 1926平方公里,山区、岗区、湾畈各占 1/3,辖 19个乡镇、 3 个街道、 263 个行政村、 11 个居委会、 21 个社区。 全区总人口 100 万,是个典型的人口大区、农业大区。 交通条件 裕安区 东进西出、沟通南北,是中原与东南沿海之交通要道。 宁西铁路、沪汉蓉铁路、合九 铁路、阜六铁路,宁西、商景、合武、合阜四条高速及 31 105 国道交汇于此。 距合肥络。农牧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发电制肥循环经济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