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 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不断发生的风险为其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使不良贷款和坏账增多,信用社人员与贷款户联手套取信用社资金的现象。 风险已经成为制约信用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风险加以深刻的认识,而风险的防范则 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第二章、农村信用社现阶段存在的风险 及 影响 、操作风险 及 流动性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体现在贷款操作风险,柜台操作风险及其他操作风险等三个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贷款操作风险。 一般的商业银行 在处理贷款业务时往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首先对贷款对象进行基本 的信息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信用评级,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户才给予贷款的发放,并进行严格的贷后管理上作。 而农村信用社则出现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逆程序操作问 题,并且到期贷款多次倒据、贷后管理不实、贷款投向不准、放贷责 任 追究不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造成了贷款风险的提高,进而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客户随时提现和贷款需求给信用社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流动性风险是农村信用社最易出现的一种风险,农村信用社规模小,内部可供调剂的资金有限,不像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剂资金余缺,抵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增强,而农村信用社则不同,资金稍有安排不当或出现一些金融风波,就可能导致流动性不足,引发流动性风险。 、法人治理结构及产权风险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 不落实,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 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关键就是要农村 信用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实现“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目标。 这就要求股东在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出资额来清偿债务,股东享有所出资产的收益权,企业由出资人或其雇用的经理人员来经营。 一般的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产生这种效应的前提是生产要素 的市场化流动、组合,而非政府行政主导。 而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中,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 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 、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 也没有得到很 好的匹配。 具体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分工 尚未明确,现 有的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实际工 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股东会和理事会很难 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长独大”的现象仍然严重。 另外,由于历史原 因,使其自建社以来的所有改革均是政府行政主导的结果,社员投入资本的增多并不意味真正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和管理权,使社员没有增加股本 金份额的动 力。 目前,股本金补充仍处于被动引导而非主动增资的局面 ,导致农 村信用社股本 金经过多次的清产核资和改革规范都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意义,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道德风险 及 贷款风险 对于一般商业银行来说道德风险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从 业人员的主观过失而造成的损失。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道德风险尤其严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内部结构呈现出高素 质、业务强的人员少,工作不积极,业绩平平的人员多,这些都加剧了 道德风险的形成。 年龄高、素质低的人才结构使部分分社人员在经营理念上 、管理手段上、工作方法上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贷款风险 作为农村信用社风险的一部分,是指未来贷款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通常所说的贷款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未来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即信用合作社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受到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贷款本金和利息无法按期收回或正常周转,遭受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及利率 风险 我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贷付息导致信用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存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业务活动,存贷款利差是其主要的收入 ,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将出现困难。 与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也是分为两种:一是即贷款人有还款能力但故意不还,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二是借款人因社会、自然、经济等因素而经营失败无力偿还,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由于农村信用社特殊的经营原则和经营对象,其信用风险也存在特殊性。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价格变动或者因为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导致资产收益减少,负债成本提高,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表现在:一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利率水平较高引起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存 在着差别;二是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曾经一个时期出现的存贷款利息倒挂导致的利率风险。 、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影响 风险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风险的发生对金融机构来说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影响金融机构以后的发展,风险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影响表现在: 治理影响。 农村信用社由于其历史原因,在制度的建设方面与其它商业银行相比有着很大的落后性,在对治理漏洞、薄弱环节和隐患进行查遗补漏时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发展影响。 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这些风险对农 村 信 用 社各 项业务发展影响之广、控制不 妥 、 损失之大,都将对农信社的发展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 信誉影响。 在面对风险时,处理不好会损害农信社在经营发展中的信誉,没有信誉在社会上很难立足,更难于被市场和公众认可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风险成因 、 总资产,不良资产数量和结构 中国总体出现了信贷质量低下,不良信贷比例过高的问题。 严重影响利息收入和中国的农村信贷的总体环境。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缺陷导 致了连年亏损,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农村信贷风险的产生。 由 局部向总体扩张, 出现了严重的信贷风险和体制问题。 不良资产成因 : ,首先是 乡镇企业的高负债经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涌现出了很多乡镇企业。 可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了太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营管理模式不当,科技含量过低,生产效益低下以及起步资本过少等。 由于起步资本过少,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有将近 50%的乡村企业开办的过程中没有资金投入,全部依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 而且后期经营过程中也是依赖信用社的帮助。 出现了高负债率的情况。 并且由于经营不当而破产倒闭的乡镇企业,其最后的营业亏损都会嫁接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而产生 金融风险。 降低了信贷质量。 其次是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些特殊需要的项目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行政手段要求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导致了贷款结构的主动调配性的丧失。 也影响了整个贷款的产业结构和经营体制。 , 1996 年以前,农村信用社还是隶属于农业银行,其性质虽然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可是缺乏对于资金的可调控权。 主管银行把自己本身经营产生的问题强压到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信用社在主管行,信贷人,担 保企业等各种关系中成为了一个桥梁,一个垫脚石的角色。 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三是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一 些企业趁机套取,躲避,架空信贷。 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新官不理旧账” ,村街两委的高频率精选更换,导致了以空壳套取 资金的不良贷款模式,特别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空壳化的村街集体。 农村信用社很难将贷款收回。 、 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前期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粗放经营,超规模,超比例发放贷款较为。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