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玉米秸秆综合加工循环利用项目投资申请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社会 生产和人民生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舆论关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去年,温家宝总理在《西安周边大量焚烧玉米秸秆 漫天浓烟威胁飞行安全》一文上批示: “ 此事强调多年,仍未得到解决。 看来,关键要给秸秆找个出路。 农业部要予以重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治本的措施。 ” 对此 ,农业部党组十分重视,专门召开了部长办公会议,逐步推广应用其他各项综合利用措施的思路。 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部的重点工作和为农民办的11 件实事之一,并作为 “ 农业科技年活动 ” 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章 建设条件 一、 陇西县概况 1. 地理位置 及行政区划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 位于东经 104176。 1839。 48至 104176。 5439。 26,北纬 34176。 5039。 24至 35176。 2339。 54之内,北靠安定,东接通渭,西邻渭源,南为漳县和武山。 县界域南北宽 52km,东西长。 总面积 2408km㎡ ,耕地面积,人均占地。 现辖 9个镇、 8个乡, 215个村, 1292 个村民小组, 10 个社区,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万人,农村劳动力 ,居住着汉、回等 12 个民族。 2. 自然资源 条件 陇西地处中纬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 ,气候温和。 年平均降水量 ,蒸发量 1440mm。 年平均日照时数 2292h。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无霜期146d,春夏干旱少雨,秋季气温高、降水多。 3. 社会经济条件 陇西县为甘肃省 18 个干旱贫困县之一,绝对贫困人口 万人,低收入人口 万人,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面在不断下降,全县大部分乡镇已全面进入小康建设阶段。 2020 年, 全县 实现生产总值 亿元,比 “ 十五 ” 末增加,年均增长 %。 财政收入于 2020 年突破亿元大关, 2020 年 达到 17600 万元,年均增长 %。 粮食总产量 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比 “ 九五 ” 时期最高的 1999年增加 20kg,达到 294kg,为历史最高水平。 4. 交通运输条件 陇西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316 国道横贯全境,多条县乡公路交汇,乡村公路是村村通汽车,漳陇公路、马陇公路、定天公路都以陇西县为咽喉。 天定高速、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公路、铁路运输十分方便。 二、 项目 建设 单位 基本情况 陇西秸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是一家专门致力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 农作物 秸秆 综合开发、 研制、生 产、推广应用 及规模化牲畜养殖 的科技型企业。 陇西秸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在 县 政府 、县农发办、县农业局、县畜牧局等部门的 大力支持下 在 2020年 正式成立 ,是 甘肃 地区第一家 农作物 秸秆 综合开发利用的公司, 2020 在日本成功 引进酵素菌技术。 生产基地总投资 800 余万元,占地 50亩,在日本专家及公司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 第一个完善了整套酵素菌生产技术。 创建了企业标准, 现有大型 板材车间一座, 发酵车间一座,规模化养殖温棚七座, 2020 年将正式建成年产万吨农作物玉米 秸秆 生物颗粒饲料生产线一条, 建成玉米秸秆及粉煤灰等有机化合物为成份的新型 墙体材料及防火板材生产线一条, 大立方生物循环发酵池 20 个, 建成存栏肉牛 500 头, 肉羊 1000只规模化养殖基地一座。 秸昱 人 以坦诚的胸怀,实用的技术,优惠的条件,一流的服务,愿与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竭成合作。 三、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法人代表石雷, 男, 1973 年出生,甘肃省陇西县人,大学 文化程度,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 2020 年筹建陇西秸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作物 秸秆 综合开发利用, 成功地从 中国农科院引进全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直 以农作物 秸秆 为来源,充分应用循环经济, 将 玉米 秸秆 开发 生产 成 优质 的生物颗粒 全价 饲料 ; 发展以秸秆 及其他化工材料 为原料的人造 墙体建材及 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 为企业带来 200 多 万元 的年经济效益,同时带动当地农民户均增收 200 多元,产生了显著的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 个人业绩 得到了 省地 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 第四章 市场调查及需求预测 玉米秸秆是我国最广泛、最价廉的饲草作物 ,加工成的秸秆生物颗粒饲料体积小,含水率低、利于包装,便于储存、运输,便于防火;不易变质、饲喂方便。 全价 生物颗粒饲料完全可以当商品 饲料供 规模化 养殖户使用。 此饲料饲喂牛、羊 、猪 ,其料、肉(奶)比例降低,不但不会加大成本,还 会因为饲料营养成分增加,饲料配方改变,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效益。 国内市场 :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一头牛每天需要粗饲料10kg,一只羊每天需要粗饲料 kg,我国每年共需要粗饲料约 8 亿吨。 而我国草地退化十分严重,二十世纪 90 年代的草地面积仅为 60 年代的 50%,草食类家畜的饲养量每年增加,而草地面积逐年减少,从而造成我国粗饲料十分短缺,仅内蒙古自治区锡盟 2020年就缺少饲草 300万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需求量不断增加,全国大中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奶牛业,对粗 饲料需求非常大。 国内市场广阔,对粗饲料需求稳定,并有逐年提高之势。 国际市场:世界上一些资源贫乏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东地区,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干草和饲料用粮,以满足本国畜牧业的需要。 仅日本北海道地区每年就需要粗饲料 550万吨,现在主要靠进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干草来弥补粗饲料的短缺,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干草价格较贵。 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如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由于传统习俗,畜牧业就是饲养草食类家禽,中东地区又是沙漠地区,饲草极其贫乏,也是靠进口粗饲料来支撑自己的畜牧业。 秸秆饲料具有和干草近似的质量, 而价格却比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干草便宜,很容易被这些国家和地区接受。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的畜牧业有一定冲击。 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 扩大,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式的传统的户育户养模式在国际畜牧业中将越来越失去竞争力。 由于中国农民传统的饲养方式所限,所产牛、羊各项指标达不到国际认可标准。 因此,走规模化、标准化饲养之路,将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目前,影响牛、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因素是饲草饲料问题。 过去农户饲养牛、羊都是自备饲料,普遍观念是自己有草才能饲养牛、羊。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 必须使饲草饲料商品化。 秸秆生物 颗粒 全价 饲料 的 推广,就能够解决牛、羊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的饲草饲料问题。 近年来,秸秆生物颗粒饲料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饲养厂认可,并出口韩国、日本。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牛、羊数量急剧增 加,对秸秆生物颗粒饲料的需求也会越来 越大。 秸秆生物颗粒饲料作为商品饲料对畜牧业的壮大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牛、羊饲喂秸秆生物颗粒饲料是必然趋势。 第五章 项目建设 内容规模及方案 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 建成年产万吨农作物玉米秸秆生物颗粒饲料生产线一条,生物颗粒饲料车间一座, 建成玉米秸秆及粉煤灰等有机化 合物为成份的新型墙体材料及防火板材生产线一条, 大立方生物循环发酵池 20个,建成存栏肉牛 500头,肉羊 1000只规模化养殖 场 一座。 一 、产品 原材料 主要原料 ( 1) 玉米 秸秆 100000 吨 ; ( 2) 酵素菌 100吨 ; ( 3) 其它配料 :玉米面、胡麻油粕、动物蛋白、骨粉100 吨 ; ( 4)用于板材内的粉煤灰及菱镁材料: 2020吨; 辅助材料 水 1000吨 , 电 20 万度。 二、公用工程 场区占地最低 30 亩,约 20200 平方米,场地平坦,水、电、 路通,无其它特殊建筑物。 总建筑面积: 1860平米 其中:车间 600平米 仓库 800 平米 办公室 560平米 三 、生产定员及人员培训 本项目 实施,需 人员 40人。 加强技术成果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 项目建设实践中,将研究、开发和推广一批成功的技术和综合利用模式,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组装,形成各种有效适用,便于掌握,在项目区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态农业技术,从而进行示范推广。 项目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还应加 强自身以及项目区农户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管理和监测。 在项目准备阶段,就应特别注意和加强项目 管理的能力建设,在技术引进、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应尽早安排实施。 第六章 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 酵素菌是从自然界中分离纯化获得的有益微生物,将其组合发酵形成,包括细菌、酵母菌、丝状菌三大类二十余种能产生活性分解酶的微生物群体组成的产品 ,经各国科研机构几十年的开发研究 ,二 00 五 年 以后 日渐成熟 ,并广泛应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人体保健食品行业。 目前已有 21 个国家和地区开发研制成功并推广,都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效果。 酵素菌项目的主要特点是,多种菌混合相生互补,发酵工艺简单,易于掌握,原材料 丰富价廉,生产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产品活菌含量高,酶活性强,质量性能稳定,常温干燥,菌体呈休眠状态,长期存活,易于保存,便于运输。 酵素菌是好气性微生物群体,具有很强的发酵力。 在发酵的过程中,多种有益菌迅速增殖,产生大量有益代谢物质,分泌出多种活性分解酶,这些酶具有很强的催化分解能力。 首先,它能催化分解农作物秸秆、树叶、杂草等有机物,形 成腐殖质 ; 酵素菌制成发酵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应用于畜牧养殖业 ,能充分发挥微生物制剂和酶制剂双重添加剂的双重功效 ,提高饲料的转化利用率 2040%,粗蛋白增加 ,粗纤维减少 5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