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自动控制实验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行、观察、记录: ① 运行 LABACT 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下的二阶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实验项目 , 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 B3)单元的 CH1 测孔测量波形。 也可选用普通示波器观测实验结果。 ② 分别将( A11)中的直读式可变电阻调整到 4K、 40K、 100K,按下 B1 按钮,用示波器观察在三种增益 K 下, A6 输出端 C(t)的系统阶跃响应。 R=4K 时波形图 (该图可以观察出 Mp= 100%=% tp =) 改变 R1 的值,使得 R1=200k( C1=1uF 保持不变),这时 Ti 改变了,波形图如下: 实际值为: Mp=*1005=% Tp= Ts= 理论值为: Wn=25 Mp=*100%=% Tp= Ts= 改变 C2 的值,使得 C2=2uF( R2 保持不变),这时 T 的值改变,波形图如下: 实际值为: Mp=*100%=% Tp= Ts= 理论值为: Wn=25 Mp=*100%=% Tp= Ts= R=40K 时波形图 由图可以得到实际值为: ts= 改变 R1 的值,使得 R1=200k( C1=2uF 保持不变),这时 Ti 改变了,波形图如下: Ts= 改变 C2 的值,使得 C2=2uF( R2 保持不变),这时 T 的值改变,波形图如下: Ts= R=100K 时波形图 Ts=3,600s 改变 R1 的值,使得 R1=100k( C1=2uF 保持不变), 这时 Ti 改变了,波形图如下: Ts= 3)改变 C2 的值,使得 C2=2uF( R2 保持不变),这时 T 的值改变,波形图如下: Ts= 四 、实验心得体会 : 通过本次实验我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典型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同时加深了 Mp Tp Ts 的计算。 虽然在实验当中有部分小困难,但是都顺利的解决了。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我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并且能更加灵活的应用。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实验类型:■ 验证 □ 综合 □ 设计 □ 创新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 一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 一、实验要求: 了解和 掌握对数幅频 曲线和相频曲线(波德图)、幅相曲线(奈奎斯特图)的构造及绘制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测试 电路见 图 321。 三、实验步骤: ( 1)将数 /模转换器( B2)输出 OUT2 作为被测系统的输入。 ( 2)构造模拟电路: 按图接线 ( 3)运行、观察、记录: ① 运行 LABACT 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实验项目,选择一阶系统,点击开始,测试被测系统 的频率特性,等待将近十分钟,测试结束。 ② 测试结束后,可点击界面下方的“频率特性”选择框中的任意一项进行切换,将显示被测系统的对数幅频、相频特性曲线(伯德图)和幅相曲线(奈奎斯特图),同时在界面上方将显示该系统用户点取的频率点的 L、  、 Im、 Re 等相关数据。 点击停止后,将停止示波器运行。 ③ 改变惯性环节开环增益:改变 A6 的输入电阻 R=50KΩ 、 100KΩ。 C=1uF,R2=50KΩ ( T=)。 改变惯性环节时间常数:改变 A6 的反馈电容 C2=1uF、 3uF。 R1=50KΩ 、 R2=50KΩ( K=1) 未改变参数时 R1=50K, R2=50K, C=1uF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幅相特性 改变惯性环节开环增益 A6 的输入电阻 R1=100KΩ , R2=50KΩ , C=1uF( T=)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幅相特性 改变惯性环节时间常数 A6 的反馈电容 C2=3uF, R1=50KΩ 、 R2=50KΩ ( K=1)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幅相特性 二阶 开环 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一 .实验要求 1. 研究表征 系统稳定程度的 相位裕度  和幅值穿越频率 c 对 系统 的影响。 2.了解和掌握二阶开环系统中的 对数 幅频特性 )(L 和相频特性 )( ,实频特性 )Re( 和虚频特性 )Im( 的计算。 3. 了解和掌握欠阻尼二阶开环系统中的相位裕度  和幅值穿越频率 c 的计算。 4.观察和分析欠阻尼二阶开环系统波德图中 的 相位裕度γ和幅值穿越频率ω c,与计算值作比对。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本实验用于观察和分析二阶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 由于Ⅰ型 系统含有一个 积分环节,它在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