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宽带接入技术的比较与_应用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TTC FTTB /办公室 FTTH/O 图 31 光接入网的应用类型示意图 光缆 铜缆引入线 铜缆 电话 电话 电话 F T T H / F T T O F T T C F T T B 用户 分路器 ONU ONU ONU O L T 光分路器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8 FTT: COUN 设在交接箱处,用户到 OUN 之间(引入线)用双绞铜线连接或同轴缆,属于点到点和点到多点结构。 一个 OUN 可为一个或多个用户提供接入,是一种介质 混合结构。 通常采用 FTTC+xDSL 技术或 FTTC+Cable Modem 技术。 FTTB: OUN 设在办公楼或居民住宅楼内的某个公共地方,用户到 OUN 之间(引入线)用 UTP5 类线(或更高等级线)连接,属于点到多点结构。 一个 OUN为多个用户提供接入,通常采用 FTTB+Ether 技术。 FTTH: ONU 直接放在用户家里,中心局到用户之间全部为光连接和光传输。 接入网无任何有源设备,是一个真正的透明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宽带接入技术;是用户接入网的长远目标。 GPON GPON(吉位 PON)提供 ,而且支持各种接入服务, OAMamp。 P(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Provisioning)功能以及可升级能力,特别是非常有效地支持原有格式的数据分组和 TDM 流,是光接入网络一种全新的最优化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GPON 的主要技术特点是采用全新的传输汇聚层协议 “通用成帧协议 ” ( GFP:Generic Framing Protocol ),实现多种业务码流的通用成帧规程封装, GFP 采用通用成帧规程为高层用户信号业务流和传输网络 提供一种通用的适配机制;另一方面又保持了 中与 PON 协议没有直接关系的许多功能特性,如 OAM 管理、DBA 等。 GPON 是当前众多解决接入网络瓶颈的技术中唯一可在单一波长下提供 的带宽,同时 也 可传送多个波长在一条光纤上。 APON APON 的系统结构 APON 是指采用 ATM 信元传输方式的 PON。 APON 主要由光线路终端( OLT)、光分路器、光网络单元( ONU)和光纤光缆等组成。 图 32 APON 系统结构图 IF P O N 交换机 S N I ODN UNI IF P O N O L T 光分路器 ONU A T M 第三章 FTT+LAN 接入技术 9 传输线路的标称速率有两种,即对称速率( )和非对称速率(上行 ,下行 )。 实现双向传输的方式也有两种,一是采用单纤波分复用方式,二是采用单向双纤空分复用方式。 APON 技术特点 APON 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 1)宽带化并支持所有种类和各种比特率的业务; ( 2)能够全动态分配带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满足用户各种需要; ( 3)无源点到多点的网络结构,简单、可靠、易于维护管理; ( 4)标准化程度高,使得大规模生产时可降低成本; ( 5)安全性高; ( 6)时延小。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系统成本太高;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有限,未考虑对窄带业务的支持及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时需解决引入线的宽带化等一系列问题。 EPON 的网络结构 一个典型的 EPON 系统由 OLT、 ONU、 POS 组成。 基本网络结构如图 614所示。 由业务网络接口到用户网络接口部分为 EPON 网络, EPON 通过 SNI 接口与业务节点相连,通过 NUI 接口与用户设备相连。 图 33 EPON 技术的基本网络结构 OLT 放在中心机房, ONU 放在网络接口单元附近或与其合为一体。 POS 是无源光 纤分路器,是一个连接 OLT 和 ONU 的无源设备,它的功能是分发下行数据并集中上行数据。 OLT 既是一个交换机或路由器,又是一个多业务提供平台,它提供面向无源光纤网络的光纤接口。 下行信号 上行信号 S N I UNI E P O N O L T ONU ON T ON T 1 2 3 3 2 1 光分路器 1 2 3 1 1 2 3 1 2 3 2 3 1 1 2 2 3 3 …… ……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0 OLT 根据 IEEE 协议,将数据封装为可变长度的数据包,以广播方式传输给所有 ONU。 技术的优势 ( 1)相对成本低,维护简单,容易扩展,易于升级。 ( 2)提供非常高的带宽。 ( 3)服务范围大。 ( 4)带宽分配灵活,服务有保证。 ( 5)易于在 EPON 结构上开发更宽范围和更灵活的业务,从而增加收入,如可以提供诸如可管 理的防火墙、语音业务的支持、 VPN 和互联网接入等增值业务。 在当前的情况下, EPON 技术大多会以一种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姿态进入市场,如 FTTB/FTTC+DSL、 FTTB/FTTC+LAN 等。 FTTX+LAN 宽带接入技术 FTTX+LAN 宽带接入主要是采用高速 IP 路由交换技术和千兆以太网光纤传输技术,充分利用光纤带宽资源,配合综合布线系统,实现宽带多媒体多业务信息网络的高速接入。 FTTX+LAN 宽带接入网由中心接入设备和边缘接入设备组成,如图 34 图 34 FTTX+LAN 宽带接入网网络结构 边缘接入设备主要完成链路层帧的复用和解复用功能,中心接入设备负责汇聚用户流量,实现 IP 包转发、过滤及各种 IP 层协议。 中心接入设备与边缘接入设备推荐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中心接入设备与 IP 骨干网设备之间的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也可以是环型。 在以太网接入系统中,中心接入设备一般为 2 层交换机、 2 层交换机 +宽带接入服务器、 3 层交换机、 3 层交换机 +宽带接入服务器以及专为以太网接入开发的以太接入业务网关等,边缘接入设备一般为 2 层交换机。 网络管理平台 IP 骨干网 用户管 理平台 业务管 理平台 中心接入设备 边缘接入设备 用户驻地网 用户终端 第三章 FTT+LAN 接入技术 11 FTTX+LAN 宽带接入技 术的应用 用户可以通过 FTTX+LAN 宽带接入方式快速地浏览各种互连网上的信息、进行网上交谈、收发电子邮件等。 由于 FTTX+LAN 方式高带宽的接入,特别适合用户对音乐、影视和交互式游戏点播的需求,还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要进行随意控制。 实现家庭办公,用户只需通过高速接入方式,在网上查阅本自己企业(单位)信息库中您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可以面对面地和同事进行交谈,完成工作任务。 、远程医疗等 通过宽带接入方式,用户可以在网上获得图文并茂的多媒 体信息,或与老师、医生进行随意交流、探讨。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2 第四章 无线接入技术 13 第四章 无线接入技术 WIFI 技术 WIFI(WLAN)主要包括 、 和 协议组 采用 的频段,可支持 11Mbps 的共享接入速率; 采用 5GHz 的频段,其速率高达 54Mbps,采用 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但无障碍的接入距离降到 30- 50 米; 其实是一种混合标准,既能适应 标准,又符合 标准,它比 速率快 5 倍,并和 兼容。 表 WiFi 与 3G 的比较 3G WiFi 标准 3GPP、 3GPP ITU IEEE 多址方式 CDMA/FDD、 TDD CKK、 OFDM 频带 2GHZ,许可证 ,不要许可证 最高速率 2Mbps 54Mbps 业务 话音与数据 数据与话音 覆盖 宏蜂窝 微蜂窝 移动性 静止、步行、车载 静止、步行 频谱利用率( bps/Hz) 成熟度 较好 很好 终端 手机、 PDA、 PC 卡 PC 卡 商用 大量,世界范围 大量,世界范围 WIMAX 技术 WIMAX 是一种线缆和 xDSL 的无线扩展技术。 这是一种全新的宽带 FWA 技术,是为解决宽带接入 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而设计的。 WIMAX 采用 标准,该标准于 20xx 年 1 月 29 日被 IEEE 通过。 目前INTEL 公司是该技术的倡导者和支持者。 从目前来看, WIMAX 技术将成为 3G移动通信的最大的威胁。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4 表 WIMAX 与 3G 的比 3G WIMAX 标准 3GPP、 3GPP ITU 多址方式 CDMA/FDD、 TDD OFDM/FDD、 TDD 频带 2GHz,许可证 211GHz,部分不需要许可证 速率 2Mbps 70Mbps 无线载频 FDD(5MHz)、 TDD() FDD() 业务 话音与数据 话音与数据、视频图像 覆盖 宏蜂窝( 7Km) 宏蜂窝( 50Km) 移动性 静止、步行、车载 静止、步行 容量(每扇区) 数十以上 数百以上 QoS 4 类 固定带宽、承诺带宽、尽力带宽 频谱利用率 成熟度 较好 差 终端 手机 、 PDA、 PC 卡 智能信息设备、 PC 卡等 商用 超过 9000 万用户 20xx 年开始产品上市 接入技术参数比较 以 WIFI、 WIMAX 等技术为代表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宽带接入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与有线接入方式相比,这类技术具备启动资金少、初期投入少、建设周期短、提供服务快速,发展具备很大灵活性、可按用户需求动态分配系统资源,系统维护成本低等诸多优势。 而其高速接入速率,甚至令一些有线接入技术也难以企及,为发展宽带数据综合业务提供了可能。 第四章 无线接入技术 15 表 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参数比较 技术 标准 使用 吞吐率(最高) 范围 频率 WIMAX 线城域网 75Mbit/s ( 20MHz BW) 视距 50km; 非视距 7~ 10 英里 低于 11GHz WIMAX。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