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产减值计提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资产组等来确认。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 ,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资产减值可以按照单项资产进行确认 ,当无法预 计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 ,可以采用资产组进行确认。 第二节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 一、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 所谓计量 ,就是 “ 根据特定的规则把数额分配给物体或事项 ” 的活动。 会计计量活动贯穿会计系统的全过程 ,从实际的会计操作来看 ,具体的会计实务中大量的工作是会计计量 —— 对交易和事项进行量化处理并最终以数量形式浓缩为各具体的会计要素并细分为日常记帐的帐户和财务报表中的项目。 6 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 计量单位的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 ,计量属性问题长期以来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一个悬而未决 的理论问题。 任何客体都具有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计量的特性 ,会计作为被计量客体当然也不例外。 因此可供选择的资产计量属性有很多 ,SAFCS 列举了现行会计实务中采用的五种主要的计量属性 ,除传统的历史成本外 ,还包括现行成本 、 现行市价 、 可实现净值 、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一)历史成本也称原始成本,是指为取得一项资产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二)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是指如果现实取得相同或同类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时将支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三)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是指在正常清理过程中,出售一项 资产时所能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四)可实现净值,是指在常规的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获得的、未经贴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扣除转换时发生的直接成本。 (五)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贴现值),是指在正常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或贴现值,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的现值或贴现值后的余额。 不同的计量属性反映了被计量对象的不同特征或方面,这些不同的特征或方面主要表现为时间的秩序、交易的性质、交换价值类型、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可操作性。 主要资产计量属性比较表 计量属性 时态 类型 交 易 可靠性 相关性 操作难度 历史成本 过去 投入 实际 强 弱 弱 强 易 难 现行成本 现在 投入 假设 现行市价 现在 产出 假设 可变现净值、销售净价 现在 产出 假设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 产出 假设 第三节 资产减值会计的披露 信息披露,是在财务会计中,把信息传递的手段从财务报表扩大为财务报告之后才兴起的一个重要的会计程序和概念。 充分、公允地披露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提出的基 本要求。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资产 7 减值信息适当的解释或说明,使报表使用者了解资产减值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相关性。 信息披露的最低限度是至少应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对于信息披露上限则由企业根据成本与效益原则决定,根据这两项要求,企业应以最经济的信息提供量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 具体来讲,企业应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资产减值信息:⑴减值资产的发生减值以前的余额以及本期资产减值的发生及冲回情况;⑵确认及计量资产减值时所使用会计方法及依据;⑶ 本期资产减值额的具体处理及对当期损益与所有者权益的影响;⑷造成资产减值的原因及与前期资产减值原因的不同⑸针对不同的资产减值原因,管理当局应采取的不同政策及处理态度。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中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 ⑴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 ⑵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⑶提供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每个报告分部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 如发生重大减值损失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和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 ①发生重大减值损失的资产是单项资产的,应当披 露该单项资产的性质。 提供分布报告信息的,还应披露该项资产所属的主要报告分部。 ②发生重大减值损失的资产是资产组(或者资产组合,下同)的,应当披露:资产组的基本情况;资产中所包括的各项资产于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资产组的组成与前期相比发生变化的,应当披露变化的原因以及前期和当期资产组组成情况。 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以及发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资产组所包括的各项资产于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应当按照资产类别予以披露。 资产类别应当以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性质或者功 能是否相同或者相似为基础确定。 8 第三章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 资产减值 会计 存在的问题 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许多新的规定并且其开始应用的时间较短,因此实 施过程中会遇到具体的操作问题,加之我国的会计环境仍然不够完善实施中 显露出的会计环境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并加以改进。 一、 资产减值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较为薄弱 良好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按证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 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未解决好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问题,原始数据提供、铡算、审核由一套人马完成:(2)在授权审批控制方面未做到按减值准备额的大小进行分级审核和审批; (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审计监督严重弱化。 二、 公司产权结构和治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传统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依然存在。 这种情形促使部分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通过对资产减 值会计政策的利已性选择使用 (不提、少提、推迟确认和计提或者相反 )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特定目的或意图,即使这种选择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比如,当公司报告期内盈利目标可能实现不了时,公司管理者可能授意财会人员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报表利润,达到获取绩效薪酬,或避免被解聘的目的。 少数由民营企业改制上市的公司,由于少数大股东与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不一致,也可能通过大股东控制的经营管理者有系统地利用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来粉饰报表,达到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满足大股东私囊的目的。 此外, 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者业绩的评价标准仍然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以利润进行考核的初级阶段。 这必定导致管理层具有较强的利润操纵动机,充分利用会计制度所赋予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 证券市场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严重丧失了应有的诚信,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 而对于那些违规违法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主要是道义上的谴责、行政处分与罚款,难以真正起到警示的作用。 尤其是对上市 公司的经济处罚,一方面,数额不大,对违规违法者而言,“风险一效益”比太小,作用难以显现。 另一方面,违规违法是由责任人造成的。 而罚款 9 则是由上市公司交纳,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双重盘剥,是不公平的。 同时我国相关监管和处罚部门中存在一些人员与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关系,在利益驱动下很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或网开一面。 因此,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有着极大的关系。 四、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外部审计监督有待加强 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不规范计提减值准备的行为已有所关注,但是监督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强。 首先是注册会计师制度不够完善,会计师轮换、聘用制度不健全,不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此外,我国目前还缺乏关于资产减值的专门审计准则,不能给注册会计师资产减值审计提供专门技术上的支持。 第二节 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 转回存在人为操纵性 减值转回是某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 一般说来,利用减值冲回操纵利润的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是当预计当年将会出现大幅亏损时 ,提前为下一年度扭亏为盈做准备,在当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下一年度冲回,从而做出下一年度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二是选择某一年份超大额计提减值准备,其后几年分次缓慢冲回,制造出利润稳步攀升的假象,为管理当局的管理业绩服务。 (二)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职业判断的合理与否,除却会计师本人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价值取向。 虽然从表面看这不是一个会计问题,但是,会计师是经过管理层授权处理经济业务的。 事实上,会计师只是执行层,奉命行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是决策层。 决策的导向,将直接影响会 计师的职业判断。 所以,资产减值给企业、投资者带来的保护效应只能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中得以体现。 在公司治理中,监事会具有监督公司财务和董事会、经理行为的职权,在维护出资人权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独立董事设置的目的主要也是为了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的监事会形同虚设,担任公司监事会的人员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平时很少光顾公司,更谈不上对公司财务的监管,监事会监察权的行使流于形式,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对利润操纵计提秘密准备有大量的需求,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 (三) 会计人员的素质的制约 从执业主体来看,我国会计执业主体素质偏低。 资产减值会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会计人员的判断来合理地分析固定资产减值,这不仅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判 10 断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而且还需要会计人员了解掌握工程 、 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固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