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西段a标施工图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直线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的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是整个 组织线形缺乏连续性,形成“断背曲线”。 因此在设计时应予以尽量避免。 . 缓和曲线 在直线和圆曲线间或半径不同的圆曲线间设置曲率半径连续变化的曲线即为缓和曲线。 其作用是线形缓和、行车缓和及超高加宽缓和。 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事应设置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可采用回旋曲线、三次抛物线,高次抛物线等线型。 因回旋曲线与汽车由直线进入圆曲线的轨迹完全符合,在我国,《公路路线设计标准》规定采用回旋曲线。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xx 规定山岭重丘区 二 级路(设计车速 =60km/h) 最小缓和曲线 长度不小于 50m。 20xx 届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毕业设计 11 . 平面组合线形 本设计路段大部分采用基本型曲线。 基本型曲线所采用的回旋曲线:圆曲线:回旋曲线为 1∶ 1∶ 1~ 1∶ 2∶ 1 之间。 在个别路段为两个反向基本型直接连接构成的 S 型曲线,从行使力学上和线形协调、超高缓和考虑, S型曲线相邻两个回旋曲线参数 A1和 A2宜相等,若采用不同参数,其值相差不宜过大,应符合: 21AA ≤ 及 R/3≤ A≤ R S型曲线两个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符合: 21RR =1~ 1/3 式中: R1为大圆曲线半径( m), R2为小圆曲线半径( m)。 平面设计步骤 选线的目的和任务 道路选线的目的,就是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地物及其他沿线条件,综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定道路中线平面的位置。 道路选线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道路的走向和总体布局;具体确定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或实地选线,把路线的平面位置确定下来。 选线原则。 主观条件 是指设计任务书(或其它文件)规定中的路线总方向,等级及其在公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客观存在条件是指公路所在地区原有交通布局,城镇、工矿企业、资源状况,土地开发利用和规划的情况以及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 根据 1: 20xx 带状地形图,路线的走向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保证公路线形等级标准的同时如何避免少拆迁、少占地,减少填挖方数量以降低和节约公路造价的问题。 根据任务要求,本次毕业设计应采用最新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xx,因此,在进行纸上定线时,首先应吃透规范。 在定线过程中,如工程量增加不大,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容源:毕节至黔西公路西段 A 标 施工图设计 12 ,选取线时要处理好公路与农业的关系。 注意与农田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耕地,并应量不占高产田,经济农作物田或穿过经济园林等。 并注意与修路造田、农田水利灌溉、土地规划等相结合。 ,尽量减少施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在选线时,个别特殊大桥桥位,一般作为路线总方向的控制点,大中桥位原则上服从路线的总方向。 选线步骤 根据指导老师意见,公路起终点(指导老师给定起终点) 位置、高程不变,选线时以这两个控制点为依据进行全面布置、逐段安排、具体定线。 用“以点定线、以线交点”的办法大致定出平面交点,然后反复试线最后确定出交点。 根据所给定的起终点这两个控制点,仔细阅读平面图,从起点到终点必须 经过 两条河沟,因此跨河位置的选择成了 控制因素 之一。 由于所经地区为 丘陵地 区,通过的垭口位置选择也成了 重要 控制因素。 在选定控制点后,根据平面线形要求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交点。 在设计中,定线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是整个路线的基础,对路线的好坏起关键性的作用,不同地点,考虑的 因素也不同,如有些以平曲线设计为主,有些则以经济性为准。 2. 交点位置 ,交点间距 ,转角的确定 : 方案设计中 ,在做好导向线 ,确定交点后。 按照图纸的坐标,逐点测量出各点的大地坐标,然后计算交点的间距,路线的转角,其计算程序如下: ( 1)路线的方位角: 根据公式 β = arctg xy =arctg1212 xx yy 式 () 则路线的方位角θ为:第一象限:θ=β 第二象限:θ =180176。 β 第三象限:θ =180176。 +β 第四象限:θ =360176。 β 式 () ( 2)路线的转角等于后一方位角减去前一方位角,即 α =θ 2 θ 1 20xx 届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毕业设计 13 (α是“ +”为右转,α是“ ”为左转) 式 () ( 3) 交点间距: D= 212212 )()( yyxx 式 () (1)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 二级公路其最短缓和曲线长为 50米。 关于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主要考虑下列三点因素: 1) 最小缓和曲线长度: ls≥ 50 米 2) 超高缓和段长度 按 Lc=piib gc )( 计算,式中: 式 () Lc超高缓和段长度 B路面宽度,取 米 Ic最大超高横坡( %) Ig路拱横坡 ( %) p 超高渐变率 且一般应满足 Ls> Lc 3) 当 Lc50 时取 Ls=50,当 Ls50 时 ,Ls=Lc。 另外,对控制条件较严的路段进行验算,看是否满足要求,确有把握后才把 R 和ls 定下来,在进行曲线验算时特别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确定好控制条件。 一般同向、反向曲线较近时,或桥头引线段宜用切线长为控制条件:小偏角宜用曲线长控制;大偏角及弯道内侧有地形、地物限制时,宜用外距控制;陡坡急弯段宜用合成纵坡控制;当线位在曲线上时,宜用曲 线上任意点控制。 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最终确定缓和曲线的长度。 (2)平曲线设计 平曲线的设计有多种组合型式,如:简单型、基本型、S型、C型、凸型、卵型及复曲线等,常用型式有简单型、基本型及S型。 其计算公式各有不同,下面就基本型曲线计算公式分列如下: 基本型曲线: T=(R+p) tg2 +q (m) L=180 (α 2β ) R+2ls =180 α R+ ls (m) 容源:毕节至黔西公路西段 A 标 施工图设计 14 E=(R+P) sec2R (m) J=2TL q=ls/2+ls3/(240R2) P=ls2/(24R)ls4/(2384R3) β 0= Rls90 式 () 二级公路的极限最小半径为 125 米,一般最小半径为 200 米,设计时,应尽量采用大半径圆曲线。 平曲线设计最主要的是确定圆 曲线的半径,园曲线的半径确定具有多种控制条件,本路段共有三种情况: (放坡定线时以 Ls:Ly:Ls=1:1:1~1:2:1 为佳); ; (在反向曲线处采用)。 (3)计算书 1) 确定交点坐标以及转角和交点间距的计算 交点坐标是根据地形图上给出的起终点坐标,通过直尺在地形图上读出交点的坐标值,结果如下 (N—北 X, E—东 Y,单位 km): JD1( N: 9764, E:10674)。 JD2( N:9212, 11328)。 JD3( N: 8792, E:11726)。 JD4( N:8612, 12019)。 JD5 (8322, E:12222) 转角是通过相邻直线的方位角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相邻三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 x0, y0),( x1, y1),( x2,y2),以正为 X 轴,正东为 Y 轴。 路线与 x轴的夹角 按下式计算: 1212 xx yya rc tgxya rc tg = 路线的方位角 按下式计算: 第一象限: 0X 0Y 第二象限: 0X 0Y 180 第三象限: 0X 0Y 180 第四象限: 0X 0Y 360 路线转角为: 12 ( 是 “+”为右转, 是 “”为左转) 两交点之间的直线长度: 212212 )()( yyxxAB 如: QD 的交点坐标( N:10058, E:10038), JD1 的坐标( N: 9764, E:10674),JD2 的交点坐标( N:9212, E:11328), 20xx 届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毕业设计 15 因 为 0X 0Y 所以在第二象限 ″34′481 1 42611651 8 01 8 0 因为 0X 0Y 所以在第二象限 ″56′0913045049180180 故 ″22′211534501 1 456091 3 012 θθα (右转)为 JD1 的转角。 QD、 JD1 之间的直线长度为: 7 0 0 . 6 7)()( 212212 yyxxAB 由此得, 转 角: 交点间距: QD~ JD1: ; JD1~ JD2: ; JD2~ JD3: ; JD3~ JD4: ; JD4~ JD5: ; JD5~ ZD: ; 2) 确定缓和曲线长度 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其最短缓和曲线长为 50 米,而当 R≥1500米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关于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主要考虑下列三点因素: (以 JD3 为例 ) ① 最小缓和曲线长度: Lsmin=50 米 ② 超高缓和段 长度:按 /Lc B i P 计算,式中: Lc—超高缓和段长度 B—旋转轴至行车道 (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 )外侧边缘的宽度(米) 取 10 米 i —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 %) p —超高渐变率 β 2=arctan|x| |y|△△=arctan= |97649212| |1067411328|49176。 50′ 4″ β 1=arctan|x| |y|△△=arctan= |100589764| |1003810674|65176。 11′ 26″ α 1=15176。 21′ 22″ α 2=6176。 22′ 30″ α 3=14176。 58′ 36″ α 4=23176。 26′ 39″ α 5=62176。 29′ 20″ 容源:毕节至黔西公路西段 A 标 施工图设计 16 ic=4% Lc=104%/(1/125)=50m 取 lsmin=50m ③ ls 与 ly 的比值 一般应使 ls:ly=1:1~ 1:2 为宜 ,经计算取 ls=70m。 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上面三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缓和曲线的长度 ls=70m。 2) 平曲线设计 ① 基本型曲线要素计算公式如下 (以 JD3 为例 ):R=540m, ls=70m, α3=14176。 58′36″用如下公式计算, 得 : 232402 Rllq hh =35 342h RlRR h 2s e c)(1802t an)(9LTJRRRElLLlRLqRRThYh 全部计算结果如表 2—1: 表 2—1 R( m) Ls(m) q(m) R T(m) Ly(m) E(m) JD1 600 80 40 JD2 1500 0 0 0 JD3 540 70 35 JD4 345 70 35 JD5 140 75 3) 主点里程及平曲线敷设 ∶ 以 JD1 为例: ZH(桩号) =JD1(桩号) T = K0+ HY(桩号) =ZH(桩号) +ls = K0+ 20xx 届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毕业设计 17 YH(桩号) =HY(桩号) +Ly = K0+ HZ(桩号) =YH(桩号) +ls = K0+ QZ(桩号) =HZ(桩号) L/2 = K0+ 具体的平曲线数据及平面设计详见平面设计图及直曲表。 平面设计成果 按着要求将计算得出的结果布设到平面图上,并且上墨,注明路线起终点、曲线起终点、百。公路西段a标施工图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