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2、纯复壮工作,选用无病种苗。 (2)种子消毒:播前先在阳光下晒种 12 天,以杀灭表皮杂菌,提高发芽势;用 5055温水搅拌浸种 30 分钟,温度降低到 30继续浸种 810 小时,再放入 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2030 分钟,冲净后在 2830下催芽 4872小时,露白时播种。 (3)加强管理,合理施肥:最好与禾本科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 亩施腐熟农家肥 50007000 公斤、三元复合肥
2、,无色。 自然条件下病菌很少产生闭囊壳。 发病规律病菌能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田间蓼科杂草上越冬。 冬季棚室内番茄和茄子生产若使生长季得以连续,病菌可在活体植株上越冬存活,成为翌年的传染来源。 田间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扩大为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条件。 2025温度,配以 80%相对湿度利于发病,但相对湿度25%时病害也可发生。 昼夜温差大、多雾重露条件下发病重。 较干旱时
2、品种)表现抗白粉病。 至于一些一般表现抗性较强的品种,如青豇南农家种)、红嘴燕(成都地方种)、高山 4 号(广东汕头)、蓝山春秋红豇豆与蓝山红色肉豇豆(湖南)、盘豇豆(河北地方种)、五叶子(成都地方种)等是否也抗白粉病,有待各地进一步调查观察。 防治方法(1)根据当地食用习惯及市场需求选育和选用抗病高产良种。 (2)结合防治锈病,及早施药预防控病。 两病防治用药基本相同。
2、长,随着孢子的积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来势猛,危害重,防治困难。 般始发期为 5 月下旬上旬,此期温度适宜,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进入 6 月下旬,随着气温的升高,白粉病处于潜伏期;7 月中下旬,白粉病迅速扩展蔓延,全田感染,如果防治不及时,即出现全田感病倒秧。 瓜制种授粉期一般在 6 月中旬7 月上旬,正属于白粉病潜伏阶段和发展前期。 制种南瓜一般都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
2、形。 3、发生规律在寒冷的地方,病菌以闭囊壳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 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借气流传播。 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进行传播再侵染。 保护地日暖夜凉温差大,湿度高,易结露,适宜白粉病发生,但在干燥条件下,病菌仍能萌发,发病也很严重。 4、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 病地实行轮作;选用较抗病的丰产良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科学浇水,不宜大水漫灌;加强通风
2、孢子在其他寄主上为害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 病菌喜温湿,耐干燥,高温干燥和潮湿交替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病菌生长温度为 10适宜温度为 20相对湿度25%85%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以高湿条件适宜发病。 生长中后期植株生长衰弱,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高畦种植,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施肥,定植时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后期脱肥
2、温度 2025),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随气流传播到寄主叶片上,然后萌发并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危害。 由于该病的的潜育期很短,病菌又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于大棚内温度高,空气相对湿度大,光照差,通风不良,白粉病较露地草莓发病早而严重。 一般 10 月上中旬(盖膜前)初发,至 12 月下旬盛发。 基肥不足,土壤缺水,造成植株生育衰弱;或浇水过多,氮肥过量,植株徒长,均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2、面积。 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旺长;同时要注意通风透光;雨后要注意排水,尽量降低棚内湿度。 物防治喷洒 2%农抗 120 或 2%武夷菌素(剂 200 倍液,隔 67天后再喷一次,防效可达 90%以上。 理防治采用 27%高脂膜乳剂 80100 倍液,于发病前喷洒在叶片上,使其在叶片外表形成一层薄膜。 这不仅可防止病菌侵入,还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菌死亡。 一般隔
2、病流行规律我市常年 56 月和 910 月为该病盛发期。 一般是秋植瓜发病重于春植瓜,但56 月份如雨日多,田间湿度大时,春植瓜的发病亦重。 病菌附着在土壤里的植物残体上或寄主植物体内越冬,次春病菌随雨水、气流传播,不断重复侵染。 该病对温度要求不严格,但湿度在 80以上时最易发病,在多雨季节和浓雾露重的气候条件下,病害可迅速流行蔓延,一般 1015 天后可普遍发病。
2、色,上部色较淡,具分隔,闭囊壳直径 74102m,附属丝 616 根,顶端具 25 次叉状分枝。 闭囊壳内具 1个子囊,短椭圆形或拟球形,无色,大小 47633260(m),内含子囊孢子 8个。 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肾脏形,大小 18201214(m)。 无性阶段产生粗短不分枝的分生孢子梗及念珠状串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大小 06(m)。 是该病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