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旱式
水稻半旱式高产栽培技术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地起垄冬水田在水稻收后及时翻耕,耙平田面,筑高田坎,蓄水过冬。 开春后一般不再犁耙,但对土壤板结和杂草多的田块,在栽前半月应犁耙一次。 起垄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栽秧前 57 天进行,按规格拉绳开沟作出粗垄(深脚,烂泥田可提早至栽前 710 天),不宜过早,以免垄面裸露时间长,易滋生杂草,第二次于栽前 23 天,按质量要求进一步加高垄(厢)面,理通沟道,整理成形。
水稻半旱式栽培优点
1、指在水田中,按一定规格,开沟起垄作厢,将水稻栽插在垄埂顶部两侧的水位线或厢面上,沟内灌水,并按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调节水位高低,实行浸润灌的一种新型种稻方法。 它是根据农田生态特点,应用自然免耕原理和土壤生物热力学理论,试验研究出的一种水稻栽培新技术,适宜于冬水田,特别是在深脚田、冷浸田,烂泥田和大肥田中应用。 故几年来,面积迅速扩展。 1987 年四川、贵州,湖北、广东、福建等省推广面积达 亩
水稻半旱式栽培的增产原因
速土壤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 由于作垄后,提高土温,人为地改变了微地形,加厚了水稻生长的熟土层,扩大了田面总表面积(约增大 1/3 以上)和气面积(土壤与空气接触面由零变为 410470 平方米/亩),速土壤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使土壤的受光和吸收太阳辐射热的面积大大增加,相应地扩大了土壤的散热面积,加之土体内水分含量较平田的少,土壤热容量减少,土温易升高(较平作高 23),昼夜温差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