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九下
爱之情(大家练后指名读) ( 4)我喜欢离庄时的景色,蝉已经不叫了,夕阳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雾,像一层纱笼罩在小水村,很静、朦胧(你怎么知道的)暮雾。 我喜欢那个小孩子,因为他很好客(“送客”看出来)很会 划船(一手好橹)那你夸一夸他(生读) 总结: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种情感,那是什么。 (留恋)留恋什么。 (人,风景,稻田„„)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
独看。 望月 思 家 思家生 感 向往和平 何时 双照。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 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 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 “墨妙无前,性生笔先 ”(《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
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 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进行了训练,相信对大家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帮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师: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 (播放船头看戏及一段越剧) 齐:不好看 师:请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为什么不好看。 生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生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生 3:最怕看“老旦”,她还是不停地唱着。 师:很好
奏:平稳 情绪:宁静 速度:徐缓 旋律:优美、恬静 师小结:这一部分描绘了夕阳在渐渐西沉,船帆在缓缓移动,渔民在轻轻 歌唱,真是一幅迷离而动人的风情画。 学唱主题旋律:让我们在这么美丽动人的画面中随着邬欣宁同学的琴声一起来唱一唱吧。 ( 2)欣赏第二部分 在这一乐段中,你们听到了一种什么声音。 ( 流水声、一连串加快的音等) 花指,古筝演奏一种指法记号。 师示范 师:一连串的音
丽为工。 贞元九年(公元 793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公元 805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公元 815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注释 [1]岭外:指五岭以外,这里指岭南的泷州。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
元; 所获利润可表示为: 元; 当销售单价为 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最大利润是 元。 x xx 0 05 0 xx 我们还曾经利用列表的方法得到一个猜测,现在请你验证一下你的猜测 (增种多少棵橙子树时,总产量最大。 )是否正确。 与同伴进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 还记得本章一开始的 “ 种多少棵橙子树 ” 的问题吗。 想一想
们引入了几个概念: ( 1)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 总体。 ( 2)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 个体。 ( 3) 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 4) 一个样本包含的个体的 数量 叫做 这个样本的容量。 注意:样本即我们在抽样调查时的对象 . 典型例题讲解 例 1 为了了解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某九年级 400名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情况
能使游戏双方公平呢 ? [生 ]游戏规则可以修改为:当两枚骰子的点数之积为奇数时,小刚得 3分,否则小明 得1分. [师 ]谁还能有别的方法修改游戏规则,使游戏双方公平呢 ? [生 ]当两枚骰于的总数之和小于 7时,小刚得 1分,大于 7 时,小明得 1 分,等于 71 时,小刚和小明都不得分.这样小刚和小明获胜的概率都为3615.这样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都 是公平的.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