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枯病
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上生褐色小点,后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 610央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病情严重的,病叶干枯,全株枯死。 该病秋季发生较普遍。 病原 u 称薯蓣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生于叶面,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外露,器壁膜质暗褐色,大小 90 一 144m;分生孢子倒棍棒状,近圆柱形,正直或略弯曲,宽窄不一,无色
2、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实行 23 年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及时间苗、除草,降低小气候的湿度,增强植株抗病力。 施足底肥,及时追肥,注意磷、钾肥的配合使用,培育壮苗,雨后及时排水,大棚内注意通风排湿。 及时清除田间和病株、病叶(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沤肥或深埋,压低田间菌源。 药剂防治:出苗后和移栽前喷洒 50%硫悬浮剂 200300 倍液,200 波尔多液进行预防保护
2、或日间燥热,夜间结露,植株生势弱,灌水较多,通风排湿不及时常可导致病害的迅速扩大和蔓延。 三、防治方法1平衡施肥。 底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追肥中要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尽量再喷施一些叶面肥和微肥,增强植株的抗性。 2降温排湿。 白天温度控制在 1520,超过 20时要及时放风,夜间控制在 1015,缩小昼夜最差,减少结露,切勿大水漫灌。 45的百菌清烟剂或扑海因烟剂熏棚,每亩
2、病害发展很快。 病菌喜温、湿条件。 发病适温 25,要求 85%以上相对湿度,分生孢子扩散传播需有水滴存在。 管理粗放,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措施(1)使用从无病株采收的种子。 一般种子要消毒处理,可用种子重量 40%拌种双或 50%福美双拌种。 (2)施足粪肥,适时追肥,增施磷、钾肥。 适当灌水,灌水后加强中耕松土,控制田间湿度。 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3)及早发现并拔除中心病株。
2、的晕环。 叶柄、茎部病斑褐色,长圆形稍凹陷,中间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叶枯茎烂。 二、发病规律芹菜斑枯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低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该病的最适宜温度为 2025,湿度为 95%以上,在深冬季节,连阴天、气温波动频繁或日间燥热、夜间结露、植株生势弱、灌水较多、通风排湿不及时等因素常可导致病害的迅速蔓延。 三、防治方法1、平衡施肥底肥要施用充足、腐熟的有机肥,追肥中要增施磷钾肥
2、黄色的晕环。 叶柄、茎部病斑褐色,长圆形稍凹陷,中间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叶枯茎烂。 二、发病规律芹菜斑枯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低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该病的最适宜温度为 2025,湿度为 95%以上,在深冬季节,连阴天、气温波动频繁或日间燥热、夜间结露、植株生势弱、灌水较多、通风排湿不及时等因素常可导致病害的迅速蔓延。 三、防治方法1、平衡施肥底肥要施用充足、腐熟的有机肥,追肥中要增施磷钾肥
2、火烤,应放在阴凉通风之处,慢慢风干即可。 隔 67天熏 1 次,连续熏 34 次,不能间断。 发病初期,也可用 15%霜疫清烟剂,每亩用 250 克,隔 7 天熏 1 次,连熏 34次。 病前,可喷 5%百菌清粉尘剂;发病初期,可喷 7%防霉灵粉尘剂,每亩喷 1 千克(不加水),早上或傍晚用喷粉器喷,隔 7 天喷 1 次,连喷 34 次。 病初期,可喷 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2、发病严重。 在温室内,这种温度条件容易满足,如果灌水过多、遇雨或通风排湿不及时,加上棚内昼夜温差大,露水过多,均能诱发斑枯病。 另外,温度过高或过低,排水不良,缺肥时芹菜生长不良,抗病力下降,病害也会加剧。 (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从无病种株上采种,使用两年以上的陈种子,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如果使用新种子,必须先行消毒,方法是用 48的水浸种30后用冷水冷却,晾干后再播种;清除温室内的病残体
2、、防治1、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植株上采种或选用 2 年以上的陈种子。 2、种子处理。 晒种。 播前将种子摊在阳光下晒 23 天,杀死沾附于种皮上的病菌,提高发芽率;温汤浸种。 用 48的温水浸种 30 分钟,其间不停搅动使种子受热均匀,温水处理后,用凉水浸泡降温后晾干播种。 此法消毒虽然比较彻底,但会使发芽率降低 10,因此,播种时必须增加 10的种子量;药剂浸种。 用 100 倍 2农抗
2、菌病害。 在冷凉和高湿条件下易发生。 气温 2025、湿度大时易发病。 此外,连阴雨天或白天干燥、夜间有雾或露水及温度过高、过低时,植株抵抗力弱易发病。 该病从苗期到收获期皆可发生,前期较轻,立秋前后发病最重。 3 子处理培育壮苗,播前用 48温水浸种 30 分钟,不断搅动使种子受热均匀,取出后置于冷水中降温,晾干后播种。 白天室温保持 25左右,夜晚不低于 10,随着幼苗生长逐渐加大通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