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囊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
2、虫 4 龄后为线型,两端稍钝,长 164针基部圆形,长2629m;幼虫细小、针状,头钝尾尖,口针长 24m,唇盘变长与亚背唇和亚腹唇融合为一两端圆阔的柱状结构。 卵肾形,含有雌虫全内不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线虫在我国年均只发生一代。 9以上,有利于线虫孵化和侵入寄主。 以 2 龄幼虫侵入幼嫩根尖,头部插入后在维管束附近定居取食,刺激周围细胞成为巨形细胞。 2 龄幼虫取食后发育,变为豆荚型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2、生,节间缩短,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英或结英少,叶片发黄;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似火烧状,因而又被称“火龙秧子”。 被线虫寄生后,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整个根系呈发状须根。 须根上着生白色至黄白色比针尖略大的小突起,大小约 米,即线虫的胞囊。 病根根瘤很少或不结瘤。 植株地上部分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黄,叶柄及茎的顶部也成浅黄色,结英很少。 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染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