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但我什么也没看见,因为交响乐结束了。 ”为什么乐曲结束前后作者的感受反差会如此之大。
析到位,理解透彻,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精髓。 对于此文语言风格的品味,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再查找其他大师的作品来加以比较分析,感悟大师语言的不同风格。 这也是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多角度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 问题讨论 把《贝多芬百年祭》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相比较,同样是伟人写伟人的文章,看一看他们从内容、取材、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提示: ( 1)《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写托尔斯泰的文章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板 书 设 计 贝多芬百年祭 灵魂 音乐 生命 性格 课后记事 、贝多芬思想、创作与音乐本质的内在联系 课 题 贝多芬百年祭 № 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生发思考并自行解决的研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的人格魅力
(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 学生用五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交流后的点滴感受。 2. 师生质疑,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 1)《第九交响曲》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什么。 它的原题又是什么。 ( 2)如何理解“在一阙交响曲内引进合唱,在技术上有极大的困难”。 ( 3)作者为何要描写贝多芬在演出《第九交响曲》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欢迎这一细节。 ( 4)《第九交响曲》是如何表现欢乐这一主题的。
中体现他用艺术与命运抗争的坚定理想与意志。 二、第二段中的两个“一生”有什么作用。 前:表明贝多芬对自己的目标始终不渝。 后:表明贝多芬为实现歌唱欢乐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及时间。 局部研读,加深理解 三、贝多芬延缓“欢乐”主题有哪两方面的原因。 哪个是主要原因。 四、第四段中的两个“永远”有什么含义。 有什么作用。 前:表明贝多芬受忧患折磨的程度深和时间长。 后:表明他对自己的目标始终不渝。 作用
,并拓展延伸。 在快速浏览课文的前提下,完成以下要求: 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 给这些段落划分层次结构(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概括人物事迹(即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苦难)。 梳理传主经历 全文共 70小节,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 1— 4) 1770年 — 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 20年。 ( 5— 24) 1789年 — 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
精读课文 一、用一句 评价 性的话概括贝多芬的一生。 二、贝多芬一生所遭遇的痛苦都有哪些。 三、你认为贝多芬 最大的痛苦 是什么。 四、最初,贝多芬是怎么面对这个痛苦的。 五、贝多芬是靠什么力量战胜痛苦的。 六、他换来欢乐了吗。 体现在哪里。 七、找出作者评述贝多芬的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怎样的一种情感。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没有伟大的品格
、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 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也随即上吊自杀。 梳理传主经历 全文共 70小节,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 1— 4) 1770年 — 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 20年。 ( 5— 24) 1789年 — 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 25— 33) 1810年 —
合唱)交响曲 》。 当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作曲家却全然不知,直到一位女歌唱家牵着他的手,使他面对观众时,他才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 他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和信心战胜了命运,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印象 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反抗性的化身 桀骜不驯,不修边幅 贝多芬之迷 乐式、感情 有能力 …… 完全不 …… 激情:产生于思想高度的最高的 1827年 3月 26日,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品。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轻快流畅;中期作品则体现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同时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因素。 • 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九部交响曲、一部歌剧 —— 《费德里奥》、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 管弦乐序曲:《埃格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