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红细胞表面积的 2倍 . 实验思考 : 1 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脂质的排列方式为双层排列 20世纪40年代,曾经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但直到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科学家用它来观察细胞膜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 ,他大胆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
向,即经度变化的方向(或纬线延伸方向) 以热量为基础 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低纬 — 高纬)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低纬 — 高纬) 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水分条件) 项目 内容 概念
( )地貌 ( 2)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流水侵蚀 下降 沟谷 泥沙沉积 淤高 改道 泛滥平原 黄土高原是在水文、地貌、生物、土壤变化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物质和能量交换 2、产生新功能 3、统一的演化过程 太和嶂对面的凤凰山、南岗山多个山头的树木已被这些可怕的植物覆盖。 向下俯瞰,金钟藤顺着山谷向上攀爬蔓延,大片大片地宛如一张巨网
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 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 质地一般教细,含沙粒较少 各种自然要素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作用 ( 1)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要素: 岩石、气候、水、生物、人类活动等 岩石 → 风化物
个实验装置的距离相同)。 实验探究 : 仿照教材上 “ 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 的参考案例,请继续深入探究光的成分(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写出实验步骤。 课后习题 1 、从绿叶中提取色素,选取的最佳叶片应是( )。 A. 肥嫩多汁的叶片 B. 革质叶片 C. 刚刚长出来的小嫩叶 D. 鲜嫩,颜色浓绿的叶片 2 、绿叶中的色素能够在滤纸上彼此分离开的原因是( )。 A.
衰老症状与原因分析 衰老症状 原因分析 皮肤干燥、发皱 头发变白 老人斑 吸收能力下降 细胞水分减少,体积减小 细胞内的 酶 活性降低 细胞内色素 (脂褐素 )的累积 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 无力 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 衰老的主要特征 一、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的特征 :“一大一小一多两低” ① 一大 细胞核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② 一小 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 速率减慢。 (皮肤干燥
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 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人类社会 生物(昆虫)世界 相似 团结一致、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人类应该 降低格调、团结起来、相互交流、克服困难、推动社会发展 对比 对比 行文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
中 DNA暂不计算。 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 一条染色体含一个 DNA分子 一条染色体由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组成, 含两个 DNA分子 ( 1) 分裂间期: 变化:完成 的复制和 的合成 , 同时细胞有生长。 结果: 意义:主要是为细胞的分裂期作。 ( 思考 场所 ) 特点:细胞分裂的间期时间占细胞周期的。 【 思考 】 .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 视野里出现细胞的最多的时期是在:
原因是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及发育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在生物的个体发育中,由于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选择性地表达而形成不同器官,因此,要实现细胞的全能性,首先必须使生物体的细胞处于离体状态。 细胞的全能性 一般说来,越高等的生物,细胞的全能性越低,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低。 植物组织培养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脱分化(又叫去分化) 愈伤组织
1、11/28/20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宋词四首11/28/20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 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11/28/2016该课件由【语文公社】重点: 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难点: 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