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
1、稻主要虫害防治药剂及使用技术褐飞虱噻嗪酮。 推荐使用剂量:有效成分/公顷;使用技术要点:在褐飞虱卵孵高峰至 12 龄若虫期喷雾使用,施药时田间应保持水层;使用注意事项:该药对飞虱成虫无作用,一定要注意用药时期。 毒死蜱。 推荐使用剂量:低龄若虫期 450600 克有效成分/公顷,高龄若虫和成虫为 600720 克有效成分/公顷;使用技术要点:喷雾使用,对准稻丛基部喷药;其他事项:特大发生时
1、)文氏杆菌属,杆状,周生鞭毛。 侵染初期,在培养基表面,菇丛中浸出白色混浊的液滴。 使菇柄很快腐烂,褐变成麦芽糖色,最后呈黑褐色,发黏变臭。 产生根腐病的根本原因是把带菌的水直接喷到菇体上,由于菇丛很密,表面面积很大,呼吸作用很强,水分不能及时散失,就产生热量,病原菌便在适温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产生根腐病。 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禁止将水喷到菇体上。 一旦发病,要立即采收,对菌床进行喷施
病无特效药防治,可选种抗病品种防治效果明显。 茎腐病。 种子贮藏不霉捂是防治茎腐病的基本措施。 如果种子捂了,可用多菌灵浸种。 方法是先取 50%多菌灵 125 克,加入 25 千克水中制成稀释液,再倒入50 千克种子,浸种 24 小时,待药液被吸干后播种。 田间病株可用多菌灵 1000倍液浇株或喷雾防治。 病毒病。 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 病株结的果畸形,小似豆粒,壳薄,种仁能撑破果壳
2、外追肥),酸溶液在大豆开花前喷洒,每 667 平方米喷施 40克液。 二、大豆霜霉病的防治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 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 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 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 每年 6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
1、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浸染扩展高峰期,也是危害盛期。 此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为害盛期,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加强健身栽培,预防病虫草害要把栽培措施与控制病虫害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行适期划锄、追肥和浇水等丰产健身栽培技术,提高小麦对多种病害的抗御能力。 适期划锄可铲除杂草,同时要抓住 2 月下旬至 3 月中旬小麦返青后防治适期
1、木耳绿霉病症状菌袋、菌种瓶、段木接种孔周围及子实体受绿霉菌感染后,初期在培养料段木或子实体上长白色纤细的菌丝,几天之后,便可形成分生孢子,一旦分生孢子大量形成或成熟后,菌落变为绿色,粉状。 防治 1、保持耳场、耳房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2、耳房、耳场必须通风良好,排水便利。 3、出耳后每三天喷 1 次 1%石灰水,有良好的防霉作用。 4、若绿霉菌发生在培养料的表面,尚未深入料内时,用
1、米苗期病虫害的大发生是近几年来玉米栽培中的新问题,对玉米生产构成威胁,严重影响产量。 1防治对象玉米苗期虫害主要以防治玉米旋心虫、蛀茎夜娥等蛀茎危害玉米生长点的害虫为主,兼防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和蚜虫、灰飞虱等传播病毒害虫。 玉米苗期病害,应以防治串珠镰刀菌为病原菌的病害为主,加强对种子传播的病害,立(苗)枯病、缺锌症、君子兰菌病的防治。
1、、玉米螟1、发生规律玉米螟即钻心虫。 在东北、华北平原每年发生 23 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 越冬幼虫 5 月份变成蛹,6 月份羽化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变成幼虫,开始为害玉米。 2、防治方法(1)要在越冬成虫羽化前将越冬寄主全部处理掉。 (2)春玉米的防治。 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成虫出现期,当田间花叶达到 20%时,在大喇叭口期的中期和末期各施药 1 次。
2、圆形病斑,并向上发展,每亩用 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75 克或 20%井冈霉素 40 克对水 50 公斤顺垄喷施即可。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浸染,出苗后 2030 天是浸染高峰期。 对于过去发生过小麦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 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 克或 20%粉锈宁乳油 120200 毫升对水 4050 公斤,顺垄喷洒幼苗,能显着降低小麦穗期的发病率。 麦蚜
2、 12小时,取出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待播。 (二)施肥防治。 结合深耕、精耕,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在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增施土杂肥和钾肥,不仅可优化土壤生态环境、扩大土壤中有益生物的存有量,而且能提高小麦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力。 (三)适期晚播。 在不影响小麦产量的情况下适期晚播,可控制病害发生,减少病害传播。 (四)清除杂草等。 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枯枝败叶和上茬作物的病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