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7 师垦区棉田主要病虫害为“两虫两病”,防治上主要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本着“保护天敌、增益控害、简化措施、节本增效”的目的,在充分发挥和促进本垦区农田生态系中的自然调控作用的基础上,利用抗性品种,开展以生物防治为重点、以化学防治为辅的棉田有害生物生态控制。 一、农田防护林网是棉田天敌越冬、生长发育、繁殖、栖息和迁移的重要场所,是棉田重要的天敌库。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合防治由于长期种植单一棉花作物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蚜虫、红蜘蛛和棉铃虫,使得原本生活在这里的草蛉、瓢虫等天敌大量死亡,害虫越来越多,防治成本逐年增加。 2002 年 140 公顷繁殖田,平均防治费用 1050 元。 种子饱满度受到影响,健籽率低,籽指由 降到 ,影响了棉花种子的内在质量,加工出的光籽积压严重。 针对以上状况,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对棉田进行管理。 一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洁田园棉花红铃虫、红蜘蛛、蚜虫、盲椿象、炭疽病菌、立枯病菌等,可在棉田遗留的枯枝、落叶、烂铃以及杂草上越冬。 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烂铃,铲除田内及四周杂草,可有效地消灭越冬病虫。 清除物要及时深埋,切忌堆积在田边。 深耕灌水棉铃虫、地老虎、斜纹夜盗蛾等在土壤中越冬,可采用深耕灌水措施杀灭。 此法效果显著,棉铃虫的死亡率可达 90以上。 深耕深度 3040 厘米,把表土翻到下面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菌核病油菜菌核病近几年维持在 3 级左右发生,当前田间菌源充足,主栽品种抗病性差,预计 2007 年发生程度 34 级,发生面积 700 万亩。 防治该病应坚持“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的防治对策,在主茎开花株率 95%以上、一次分枝开花株率在 50%左右时防治。 每亩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250 克,或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100150 克,或
玉米主要病害有大、小叶斑病,锈病、丝黑穗病和黑粉病,除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外,可通过轮作、清除田间残留病株和改善通风透光来防治。 选用 65%的代森锌 1000液,每 7 1 次,连喷 2,可兼治玉米大、小斑病,且防治效果显著。 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在玉米上普通发生。 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65%代森锌 500 倍液,50%代森铵水剂 800液,美度的石硫合剂
病初期用 2 万单位井冈霉素 300 倍液、1稻宁可湿性粉剂 750 倍液或 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进行防治,喷药时要重点喷果穗以下的茎叶。 斑病:用 73百菌清粉剂 500800 倍液、40稻瘟清 600800 倍液、50多菌灵 5001000 倍液或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喷雾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丝期喷施,7 天左右喷 1 次,连喷 23 次。 种前用
玉米含糖量高,病虫害较为严重。 病害以大、小斑病、纹枯病较为常见,其防治措施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用卫福农药拌种(300 毫升农药加水拌 斤种子),能够有效地防治和延缓病害发生。 苗期虫害有蝼蛄、粘虫等,可用 1200杀虫双或 1200敌百虫浇灌土壤,或用米乐尔混细沙撒施株间进行防治。 生长中后期,玉米螟、粘虫、蚜虫为害严重,可用 剂、敌百虫、杀虫双等进行防治,但应注意使用时期及用量
1、) 二、稻瘟病综合控制技术稻瘟病近几年在我省大面积发生偏轻,但沿淮、淮北及沿海局部地区的籼性杂交稻及部分抗条纹叶枯病粳稻品种有严重流行的现象,尤其是分蘖期及破口扬花期遇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病害易大流行。 稻瘟病的防治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 常发区结合恶苗病防治。 使用浸种灵、咪鲜胺等药剂种子处理,兼治苗瘟。 大田期防治,掌握在水稻分蘖盛期及破口扬花期对感病品种主动施药预防。
1、、水稻病害1、稻瘟病(1)为害特点: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 2 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 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
1、) 一、水稻条纹叶枯病综合控制技术水稻条纹叶枯病自本世纪初在我省回升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重发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我省水稻生产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其关键防治技术是要坚持“抗、断、避、治”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稻 3 号、徐稻 4 号、南粳 42、镇稻 99、淮稻 9 号、扬辐粳 8 号等在生产上表现较为抗病,重病区可因地制宜加以种植,充分发挥品种的抗耐病效果,降低农药用量、减轻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