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
2、状。 后期身体极度消瘦,四肢无力,粪便如油,黑色,肛门松弛,卧地不起,体温 37以下,全身抽搐,心力衰竭,贫血,极度脱水,最后直至衰竭死亡。 理变化肠腔中有水样内容物并混有血液,空肠和回肠黏膜面出血、充血,有纤维素性伪膜覆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出血,少数病例死于肠套叠。 3 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 对狐舍及场地、用具等用 2%火碱水或 10%20%漂白粉等定期消毒。
2、其中 500 对种鸽先发生本病,经干扰治疗后仅隔了 2 个月时间,又在两幢青年鸽舍发病,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至控制病情,先后时间达 4 个多月,先后共病死亲鸽 3000 多对,青年鸽 4500 对,乳鸽死亡 5000 余对。 亲鸽死亡达 13 % ,而青年鸽的死亡率(含残次淘汰数)达 50 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由此可见本病对养鸽业的危害之大。 鸽外出训练和飞行比赛
2、提前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信鸽常常在赛飞后感染该病,应提前接种疫苗。 (二)发病症状鸽 I 型副黏病毒发病初期表现精神不振,缩头闭目,羽毛蓬松,不愿活动,食欲减退。 随后出现腹泻症状,排出黄白色水样或绿色黏糊状粪便。 2后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几乎所有的病鸽都出现,因此具有诊断价值。 如出现歪头扭颈,头向后仰,在地上转圈,有时倒地,羽毛上粘满黄绿色粪污。 受到惊吓或刺激,神经症状表现更为明显。
2、有些寄主如辣椒等种子也可以带毒,所以田间毒原来源很多。 病毒在田间主要由蚜虫传播,传毒蚜虫有桃蚜、豌豆蚜、大戟长管蚜。 蚜虫传毒为非持久性传毒。 汁液摩擦也能传播。 病害发生与蚜虫有密切关系。 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繁殖和传毒,然而对寄主生长不利,降低抗病性,因而发病重。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施足粪肥,适时灌水,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3)及时中耕松土
2、、肉类等脂肪和高蛋白食物,有利于减轻胃肠的负担,提高治愈率。 补液可根据犬的脱水程度与全身状况,决定所需要添加药物及静滴的总量。 通常用 氯化钠溶液、25%葡萄糖、维生素 C、生素等。 对于呕吐严重的可肌注爱茂尔、甲氧氯普胺及阿托品等。 休克严重者可肌注地塞米松或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 用口服补液盐(萄糖 20g 加水 1000部灌肠或任其自饮,对纠正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脱水
2、空虚,腹泻,陆续死亡。 大蚕染病,食欲不旺,爬到蚕座四周,呆伏不动。 胸部空虚,排出白绿混杂便,临死时伴有吐液,在尸体周围有污液的痕迹。 本病的外部症状与软化病及细菌性胃肠病有极为相似之处,但解剖其中肠,可见乳白色隆起,并可检出大量的多角体。 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标志。 软化病:外观症状与中肠型脓病相似。 但本病蚕的胸部空虚特别明显,俗称“空头”。 排粪稀薄或呈褐色污水样,死前吐出胃液
1、米病毒病发病率高,很难防治,是当今国内外难以攻克的“绝症”之一。 在我国,病毒病的种类主要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在大多数玉米主产区两病混合发生。 一、玉米病毒病的特点1、危害严重:病毒病的发生来势猛,上升速度快,发病面积大,危害严重,有的地区前一年只有零星病害发生,而次年就呈大发生态势,每 667 平方米(1亩)病株率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八九十不等,有些地块甚至毁种,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我市目前对玉米生产威胁最大的两种病毒性病害,尤其是玉米粗缩病近年局部地区持续流行,重发田块减产严重。 今年若忽视预防,两种病毒病仍有严重流行的可能。 各地务必深入宣传指导,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病害控制在发生之前,确保玉米安全生长。 预防技术措施主要抓好以下四点:1、选择安全播种期避病。 扩种早春玉米和麦后夏玉米,不种半夏玉米,使玉米易感病的敏感叶龄期与灰飞虱传毒期错开。 早春玉米要在 4
2、 天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约可传 20天左右。 以后逐渐减弱,但不终生传毒。 刚产若蚜不带毒。 冬麦区冬前感病小麦是翌年发病中心。 返青拔节期出现一次高峰,发病中心的病毒随麦蚜扩散而蔓延,到抽穗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春季收获后,有翅蚜迁飞至糜、谷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植物越夏,秋麦出苗后迁回麦田传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 冬、春麦混种区
2、、庆丰 1 号、静宁 6 号、7537、昌乐 5 号、平凉 35号、榆林 8 号等。 (2)栽培防病山地在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基础上,科学播种,防止早播,是防治该病关键技术之一。 要精耕细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麦收后马上灭茬深翻,麦苗越冬期搞好镇压耙耱,使麦苗安全越冬。 (3)治虫防病首先要掌握麦田虫情。 在秋播前开始调量当地秋作物和杂草上的虫口密度,一般虫口低于 5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