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防治
2、施跟不上,生产中往往出现计划不周,桑蚕比例失衡,或养蚕设备不足,蚕儿过密;大小蚕同室饲养,大小蚕具混用;或桑叶贮于蚕室中;或蚕期过密,养蚕批次间没有充分时间清洗消毒。 (三)叶质不良,导致蚕儿体质虚弱或中毒,降低抗病力1、桑园管理不良,或偏施氮肥,使叶质低下。 2、肥丰水足桑园,或夏季桑树徒长,叶质不够成熟,含水分过高,糖份和蛋白质偏少,蚕儿长时间食下后,体质虚弱而发病。 3、桑树受大气污染
成玉米减产。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玉米灰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传染源,该病易在温暖湿润和多雾地区发生。 而连年大面积种植易感病品种
我市目前对玉米生产威胁最大的两种病毒性病害,尤其是玉米粗缩病近年局部地区持续流行,重发田块减产严重。 今年若忽视预防,两种病毒病仍有严重流行的可能。 各地务必深入宣传指导,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病害控制在发生之前,确保玉米安全生长。 预防技术措施主要抓好以下四点:1、选择安全播种期避病。 扩种早春玉米和麦后夏玉米,不种半夏玉米,使玉米易感病的敏感叶龄期与灰飞虱传毒期错开。 早春玉米要在 4
2、,心叶卷曲,易折,以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产生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湿度大时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白霉;危害轻的地上部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一般在二叶一心期开始第一、二叶的叶尖出现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待地上部茎节处长出气生根后,吸收能力增强,可继续生长成为键株,但危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出现火烧状枯死,心叶逐渐青枯萎蔫,茎基部发生腐烂,用手轻轻一提即可拔起。 病原
稻黄矮病属病毒性病害。 近年来,各地水稻普遍发生黄矮病。 其症状是:前期植株矮缩,叶片顺叶脉黄绿相间,株形松散,叶片与茎秆的角度大,多平展。 后期枯黄卷缩,植株少分蘖,根系短小。 重病株不抽穗,发病后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便枯死。 轻病株抽穗推迟,穗短小,穗头半包甚至全包在叶鞘里,结实很差。 若防治不及时,会使水稻造成严重减产。 水稻黄矮病的发生原因,是由昆虫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
状水稻发生恶苗病后,其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株窄,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 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着水稻密粒型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施肥量不断增加,密植程度加大,致使水稻稻曲病发生日趋严重。 稻曲病发生严重时,不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米。 稻曲病还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防治水稻稻曲病非常必要。 现将水稻稻曲病的病症及有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稻曲病病症。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 稻曲病病菌属于子囊菌,麦角科拟黑粉属真菌。
菇病毒病一旦发生,危害很大,不但当年的产量下降,如菇房消毒不彻底,还会影响下一年的收成。 蘑菇菌丝感染病毒后不能形成子实体,严重时菌丝体腐烂,导致菌床上出现大块无菇区。 菇蕾感染病毒后,子实体发育呈畸形,有的菌盖上出现褐色斑点,菌盖歪斜;有的菌盖有缺口,菌盖与菌柄生长不均衡,菌盖特小或菌柄特长;或菌柄弯曲,菌柄下部削尖;或菌柄中央膨大成柄状或坛状;有的菇体呈水渍状,挤压菌柄都是水。
玉米茎腐病,俗称青枯病,为全株表现症状的侵染性病害。 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乳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 病症由下部叶片向上扩展,呈现青枯(即青灰色,似开水烫过),最后全株发病。 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病过程,全株急剧青枯。 病斑可通过叶鞘侵入茎秆。 茎部先发黄变褐后变软,内部空松(手捏可辨别),遇风易折倒。 果柄变软,果穗下垂,苞叶呈青灰色干枯。 须很少而短
菇白腐病又叫褐腐病、水泡病,是蘑菇病害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秋季栽培的蘑菇发病重于春菇。 被害的蘑菇最初在菌盖及菌柄的表面发生褐色瘤肿,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病部形成一层白色霉。 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治:及时清除病菇发现病菇时,应立即将病菇连同菌丝体以及 10 厘米深处的培养料一起挖出烧毁或深埋,病穴用消毒土填平。 同时用 4%福尔马林消毒工具,预防病菌传染。 降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