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
2、配后未产卵的母蛾进行严选,把腹部松软,血液浑浊,背部腹环节有渣点,体色不正,鳞毛脱落,水肚拳翅的畸形蛾淘汰,不用其产卵。 交配后产卵的母蛾,春制种必须用显微镜检查微粒子病毒。 检出有微粒子病蛾产的卵,必须烧掉,不得漏检。 病毒率超过 3%不得出售。 当前辽宁省制种点过多、过乱,加之监管不利是柞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必须重视起来。 (2)推广抗病性强的柞蚕品种及杂交种。
2、前要给予良桑饱食,注意观察蚕的食桑情况。 (1)做到看蚕给叶,均匀给桑,使蚕既要食饱,又要少剩叶,以免加眠网时剩叶太多蚕不上来。 (2)加眠网时给桑量不可过少,边角要给到,保证饱食就眠,使体内积累足够的营养,以满足眠中消耗需要。 (3)加眠网前蚕座要扩大到最适的面积避免蚕座过密,对发育快的品种要超前扩大蚕座。 (4)保持标准温湿度,不可高温催眠。 眠中温度 湿度差 34。
2、便提高药物的消毒效果。 灭病源消灭病源是饲养桑蚕预防幼虫发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其病源是生产上危害十分严重的主要病害来源;因此,要对养蚕用具及周围环境做到彻底消毒,消灭病源,确保养蚕安全。 室消毒养蚕室打扫干净之后,地面用清水冲洗,然后用漂白粉液进行地面、墙壁、棚顶喷雾消毒,最后封闭门窗,用毒消散熏烟消毒。 具消毒蚕具洗刷干净之后,要用漂白粉液进行消毒,药剂要配准确,喷雾药液要均匀。
2、蚣簇可按每平方米 450500 头上簇。 方格簇上簇前要事先搭好上簇架,并在簇的两头各绑 1 根两头比簇长 1015 厘米的横木棍,留挂茧时使用。 先将簇片卧放在蚕匾中,撒上熟蚕待蚕抓稳簇后,将簇片宽边横放,立挂在簇架上。 簇在架上间距 15 厘米。 蚕有向上性,挂簇后不入孔的蚕向上爬至簇上沿,这时要将簇片上下颠倒,使蚕向上爬时入孔。 入孔率达到 75%80%时
2、传染性蚕病均可使蚕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发育不齐等症状,病蚕的排泄物、血液往往存在大量病原,成为蚕座传染的主要来源,故淘汰弱小蚕可有效控制蚕病的传播。 (3)建立卫生防病制度,控制病原传播。 期结束后,对蚕沙、烂茧、旧簇具等无使用价值的废物,烧毁或堆沤处理,有价值的用具要经初消清洗复消程序,确保清洁无病原。 对蚕室、贮桑室、簇室等环境同蚕前一样,认真洗消。 二、饲育管理 1、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2、检疫对象,禁止其从其他国家传入。 第二,根据其他国家的要求和规定,禁止本国的某些检疫对象传出。 根据国际上蜜蜂疾病发生的种类和我国尚未发现的疾病种类,检疫部门规定美洲幼虫腐臭病、孢子虫病、武氏蜂盾螨(气管壁虱)、蜂虱及白垩病作为对外检疫对象。 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按法定程序行使检疫权,养蜂者应主动申请报告,并配合检疫部门做好工作,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 1986
2、右。 治疗应在发病早期,全身松鳞后若食欲尚好,也有治愈希望,若没有食欲,则不可治。 三、烫尾孔雀尾梢部出现似被烫过的红褐色边缘或斑点,次日或几日后红边渐渐消失,原红色部分腐烂掉了,之后还会在新的尾梢上再次出现红边,并每次都有增大。 患此病鱼只短时间内不致死,但鱼只尾部出现下垂、摆动异常、食欲减退、不追鱼,后来还可以发展到身上,出现一些隆起的灰白色病斑,日久则病重死亡。 此病常见
2、余年的历史。 1908年首次运到欧洲,德国将这种鱼当作观赏鱼放在鱼缸中饲养;传入我国的时间可能稍晚一些。 在人工饲养中,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上人工选择近缘杂交,使其遗传因子变异而增育出体态多姿、颜色、尾形不同的品种,受到人们的青睐。 欧洲国家每隔若干年要在德国举办一次国际观赏鱼大赛,孔雀鱼是主角。 孔雀鱼是一种热带淡水鱼,其色彩犹如珠宝般鲜艳亮丽,体型小巧玲珑,令人喜爱。
2、如遇雨日增多,相对湿度大时,病害迅速蔓延危害。 蚕豆苗期锈病多发生在主茎上,早播蚕豆打去主茎,可推迟开花 67 天,既可减轻霜冻危害,又可减少蚕豆锈病冬前病原。 打下的带病主茎嫩尖,要带离田间集中处理,防止病菌扩散传播。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 波尔多液或波美 的石硫合剂,每亩用药液 70100 公斤,均匀喷施,连续施 23 次,每次间隔 710 天,防治效果良好。 用
1、稻的全生育期中,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等。 (一)稻瘟病水稻从幼苗至抽穗均可发生,按病害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症状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节稻瘟、穗稻瘟和谷粒稻瘟 5 种。 )苗稻瘟:病苗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变灰黑色,上部淡红褐色,使整株幼苗卷曲枯死。 (2)叶稻瘟:在幼苗及成株叶片上均可发病。 有四种不同形状的病斑:A、急性型病斑:一般为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