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
见叶斑病有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俗称斑病、黑疽病。 受害叶片表现为叶绿素被破坏,造成早期落花、荚果不饱满。 发病症状: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部,严重时,茎叶、叶柄和托叶上也有发生。 在叶片上初期呈黄褐色圆形或近似圆形小斑点,扩大后病斑棕褐色,直径达110 毫米。 叶片背面也呈褐色或淡褐色,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 黑斑病与褐斑病的表现大致相同。 叶斑病如果防治不及时,一般减产 10%20%,重者可达到
1、生的青枯病该病多发生于花生苗期至结荚盛期,春花生在 5 月6 月、夏花生在 9 月10月,发病率较重。 感病的植株最初顶叶软垂,接着全株叶片萎蔫下垂,但凋萎叶片还能保持青绿色,剖开茎部,可以看到靠近地面部分的输导组织已经变成褐色,用手掐断切口处,有污白色的菌液流出,拔起病株,根部已经腐烂,成黑褐色。 防治措施如下:行与非寄生作物合理轮作,如花生与玉米轮作可消灭土壤中的病菌;016 种子
1、薯育苗是生产上的关键环节,培育无病壮苗是确保适时移栽,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不少地方往往因红薯育苗期发生病害而造成苗源不足,种苗质量差,影响了红薯的正常生产。 红薯苗床期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软腐病等。 薯块带菌、病床感染、温度不适、湿度过大等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防止方法有以下几方面:一、挑选健薯。 薯块上床前,要逐一挑选无病、无伤、无冻害,表皮光润;大小适中
2、土传病力强。 病土距种子 10 厘米以内发病率高,距种子 30 厘米也能染病。 田间感染主要在出苗后 1 个月,3 月中旬病株显症。 大麦苗期 10 厘米表土土温高于 始发病,土温低于 不发病。 品种抗病性有差异;多棱大麦发病轻,二棱大麦、早播及连作地发病重。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如浙农 7 号、驻大麦 3 号、沪麦 16、雨麦 2 号。 实行 4 年以上大面积轮作
2、作技术比如深松技术来增加土壤的库容;二是采取一些保墒技术,比如减少机械进田的少耕技术。 “肥”是根据大豆需肥与栽培特点,合理确定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 大豆对营养的最大吸收期是花荚期,因此要解决好大豆在花荚期的需肥问题,生产上可通过深施肥与增施叶面肥来解决。 “光”即对光能的利用。 据测算,大豆亩产 225 若能将其提高到 3%,那么大豆的产量可提高到 794 公斤/亩。
1、薪菇,又名茶树菇,是近年来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一种时尚珍稀菇品,成为栽培品种的亮点。 但由于该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含有一股杏仁香气味,所以诱发病虫害比较多,这其中多为病原菌与害虫侵染引起为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栽培者往往未能很好地识别病态和病原,以致盲目采用化学农药处理,结果不但不能有效防治,反而导致菇体受害,产品农残超标,栽培效益欠佳。 这里就常见的侵染性病害特征与病原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薪菇是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欢迎的一种珍稀菇品,但由于发生病虫害比较多,栽培者义往往未能准确识别症状和病原,而盲目采用化学农药处理,导致菇体受害,栽培效益欠佳。 现将常见的浸染性病害的症状、病原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褐腐病受害的子实体停止生长,菌盖、菌柄腐烂、发臭。 病原菌为疣孢霉,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水或接触病菇的手、工具等传播而引起发病。 防治措施:(一)搞好菇棚消毒。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苗立枯病、茶根癌病)两种病害都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 茶苗立枯病常发生在茶苗茎基部,病斑初为暗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呈灰白色,病斑稍下凹,其上散生许多黑色的小粒点。 受害茶苗叶片枯萎,最后整株死亡。 该病菌为半知菌亚门拟基点霉属(菌。 病部小黑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 内生两种分生孢子,一种为纺锤形孢子,无色单胞。 另一种为丝状孢子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苗白绢病)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 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 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 200 多种植物。 症状 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 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 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
苓根霉菌根霉菌学名为 叫黑根霉菌、旬枝根霉、黑色面包霉,属接合菌亚门,毛霉目,根霉属。 是茯苓、灵芝、银耳、蘑菇等食用菌在菌种生产和栽培中的常见污染杂菌,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 为害严重。 症状培养基和培养料受害后,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只有平贴基物表面匍匐生长菌丝,发生后期,在基物上形成许多圆球形的小颗粒体,发生初期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根霉分解淀粉能力强,待成熟后基质中呈黑色颗粒状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