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
本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 地面河流流量最大者是穆棱河,因从 井田 深部流过,对本井影响不大,其余几条季节性小河对井田影响不大。 矿 区 浅部涌水量为 210 立方米 /小 时,最大为 360 立方米 /小 时。 12 表 14 岩石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 名 称 容重 kg/cm3 孔隙度 % 抗压强度 102kg/cm3 抗拉强度 102 kg/cm3 变形模量 102kg/c3 弹性模量
统( Q3) 在本区广泛出露。 为土黄、灰白色粉砂土,松散,具孔隙和孔洞,钙质结构零星分布,且具垂直节理,孔状结构发育,厚度不一,最厚约 30m, 一般厚为 0 m~ 30m,平均厚为28m, 与下统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 4)全新统( Q4) 主要分布在现代河床及一级阶地之上,以现代河流的冲积物和洪积物、砂及泥砂、砂砾为主,厚 0m~ 20m,一般为 5m。 新
定距离掘进。 大巷基本保持与煤层同方向布置,局部半煤岩及岩巷,巷道坡度不随煤层而起伏,一般保持千分之三,胶带大巷上仓段局部 10176。 确定开拓方案 方案一:立井单水平开拓 主、副井筒均为立井,布置在井田中央,只设一个水平。 主要石门及井底车场沿煤层底板掘进至 300,大巷布置在岩层中并沿底板掘进,局部半岩及岩巷。 由于辅助运输采用电机车运输,如图 方案二:主斜 井、 副立井单水平开拓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煤层注水在煤巷掘进中的应用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涡流控尘技术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负压二次降尘 .....
2 8 粗砂岩 10 30 1 10 9 1 7 细砂岩 5 25 2 20 8 1 10 粉砂岩 5 15 1 15 8 2 8 井田内的水文地质情况 本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岩层富水性与区内 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岩石性质 等因素有关。 1. 含水层 根据煤层分布情况 ,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含水层 : 第 Ⅰ含水层:位于煤系地层上部的第四系底层中,局部发育,主要分在勘探区北部、西部
对双层 双 车( )罐笼。 井筒净直径 6m,井筒内装备为金属罐道梁、金属罐道,端面布置;设梯子间、管子间。 主副井均采用混凝土砌壁,支护厚度取 350mm。 运输大巷布置在煤层底板中,标高为 +980m。 采用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电机车。 风井布置 、通风方式及辅助水平的建设 同第一方案 ,详见 图 324 开拓方式 平 面图 和图 325 开拓方式剖面图。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如图 326。
..................................................... 65 排水方式和排水系统简介 ........................................................... 65 主排水设备及管路选择计算 ......................................................
上界为淡黄色底砾岩底面。 亦是冲刷接触。 一般厚约 430 米。 本组属 纯陆相沉积。 岩性以灰白、紫灰色中粗粒砂岩为主,间夹紫色粉砂岩和粘土岩。 砂岩成份单一。 泥~硅质或硅质胶结。 粉砂岩或粘土岩多呈团块状构造。 有时含褐铁矿结核。 本组中部含一层铁质粘土岩( A 层),是全区主要标志层之一。 该层下约 40~ 50 米处粗砂岩中有同心环状层理(称李泽岗格同心环)。 再下是厚层的硅质中
田工业储量为 ,可采储量 ,矿井服务年限为。 矿井 正常涌水量为 3/mh,最大涌水量为 3/mh;矿井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3/mh,属 高 瓦斯矿井。 根据井田地质条件, 设计采用双立井 暗斜井延伸两水平开拓方式,井田采用全采区式布置方式,一水平 划分为 两 个采 区,轨道大巷、胶带机大 巷 为岩石大巷, 布置在 煤层底板岩层中。 考虑到本矿井为高瓦斯矿井, 矿井通风方式 采分区 对角式通风
造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取。 根据钻孔布置,在矿井地质资源量中, 60%是探明的, 30%是控制的, 10%是推断的。 根 据煤层厚度和煤质,在探明的和控制的资源量中, 70%的是经济的基础储量, 30%的是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 Z111b= 60% 70% = Z122b= 30% 70% = Z2m11= 60% 30% = Z2m22= 30% 30% = 由于地质条件简单, k 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