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
. 沉降观测周期 我院根据现场 施工 情况, 于 2020 年 9月 9 日对本 建筑物 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 15 米 观测了一次,于 2020年 9 月 9日进行了最后一次观 测,本 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 15 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 7次观测工作,目前共计进行了 22 次观测,共历时 356 天。 六 . 观测精度及观测值的平差计算 1.
时观测其它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初次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施工方案 3 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 同时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决定。 3. 5 沉降观测点的成果整理 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
确保沉降板不受损坏。 沉降观测板预埋 路基土石方架子队施工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板预埋 1 沉降观测桩与位移观测桩的设置及元件布设 位移观测桩 在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在坡脚外 1~ 2m 处、 10~ 12m 处各埋设一个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 C15 钢筋混凝土预制, 断面采用 15cm*15cm 的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测头,位移观测桩埋设深度在地表下不小于
次。 路基填筑完毕后,每 14 天进行一次定期观测。 每次观测后及时合理汇总测量结果,并报监理工程师。 沉降板测杆的保护 沉降板观测测杆在观测期中派专人看管。 沉降板观测标杆易遭施工车辆、压路机等碰撞和人为损坏,在标杆上竖立三角红旗和警世标盘作醒目标志。 同 时交待碾压配套机械操作司机,操作机械时注意保护沉降板测杆。 运输汽车上土时派专人指挥车辆,避免车辆碰到测杆。 测量标志一旦遭受碰损
监测断面,Ⅱ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 地段 每间隔 3个Ⅰ 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监测断面。 b、 Ⅰ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 2 个,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 1m 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 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新建铁路大同至西安客运专线站前 3 标 沉降 变形 观测 技术交底 14
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⑻ 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所示: 18 图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沉降观测桩: 选择Φ 20mm 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 放样 埋置在设计 的断面
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 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 、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3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
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12 、精度与要求 ( 1)观测方法 ① 沉降板观测 方法 Ⅰ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 Ⅱ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 Ⅲ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
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沉降。 ②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③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④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 设。 5.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16 6.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 7. 沉降 变形观测点 设计图和 埋设要求 ,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在实施性沉降观测 设计 方案中明确。 ( 四 )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