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
3149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20) 三 .仪器设备 Leica DNA03 电子水准仪,精度为 ,能够满足二等水准观测需求。 四 .观测方案 1. 常规沉降观测方法无法观测 项目部现有仪器设备( LeicaDNA0 2m 条码尺)对一站高差大于 的两个点无法 直接 观测, 433墩原地面高程 ,大承台顶高程为 ,与原地面高差为 ,所以常规沉降观测方法无法观测。
、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设置可参考图 设置。 无砟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中详细要求。 观测技术要求 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9 填将不再使用。 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
高差中误差≤177。 c、仪器设备要求 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77。 1mm(每千米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直接读数精度为 ,估读精度为。 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 配套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尺长根据现场情况可选择 1m、2m或 3m),以满足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79- 91) 有关规定要求
水准仪 2 台 , 2m 铟钢尺光学测微法往返观测各一次。 首次观测成果是计算沉降量的起始值,在水准点埋设不少于 15 天后进行第一次观测,首次要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观测高程之差在允许范围内(177。 )时,取其平均值做为初始观测结果,否则需重新测量。 观测点与基准点组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原则上按与监控网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要求施测,不同之 处是; ①受场地条件限制
其它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初次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施工方案 3 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 同时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决定。 3. 5 沉降观测点的成果整理 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
测次数和报警值与沉降监测相同。 当然也可用坐标法来测取位移量。 (3)观测条件: 1) 、应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不得在日出或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化纤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 晴天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 2) 、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 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
闭合差 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 ≤ ≤ 6 L 4 L 4 L —— 表 4: 二等级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视距 ( m) 前后视距差 ( m)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 m) 视线高度( m) 二等 因瓦 DS1 ≤ 50 ≤ ≤ 下丝读数 ≥ DS05 ≤ 60 10 表 5: 水准测量计算取位 等级 往(返)测距 离总和( km)
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 10 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 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 ,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
测标 3(7) 涵身观测标 4(8)顶板底板流水面入口出口Ⅰ Ⅰ 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11 图 :有排水功能的涵洞墙身观测标布置图 图 :框构及立交涵洞墙身观测标布置图 路基、过渡段观测断面 及点的设置 人工观测断面设置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路堑高度小于 5m 的路堤可放宽到
/每填筑 3层 沉降量突变 2~ 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 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 1个月 1次 /周 第 2~ 3个月 1次/ 2周 3个月以后 1次/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 1个月 1次/ 2周 第 2~ 3个月 1次/月 3个月以后 1次/ 3月 3)沉降观测要求 ①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