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
2、中化学实验主要涉及了三类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对于图 1 类型装置,初中化学课本这样要求:“将发生装置的导气管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时,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移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会形成一段水柱。 ”图 1 装置仅有一个导管出气口,在烧杯中加水浸没导管后,就形成了一个气体封闭系统,当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时,就能在水中出现气泡(不放在水中,管内空气照样逸出,但肉眼无法观察
2、能再溶解溶质,后者还可再溶解溶质。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 100 g 水中达到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称为溶解度,它被用来定量化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即溶解在水中的能力。 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看出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5、素符号:_,(2)某种元素能自相形成双原子分子,其化学式为_。 (3)A 元素形成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 ,其电子式为_。 (4)B 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其二价阴离子的电子式为_。 14(6 分)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 a 2a(2、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做如下实验:():将少量粉末放在烧杯中加足量水,搅拌、静置、过滤,得无色溶液及白色沉淀;():向()
2、重”和“轻”实质上指的是密度的大小,根据密度的大小,人们可以鉴别物质;选择密度不同的物质,可以满足制造的不同需要;通过测定密度,科学研究中还可能发现其他新物质。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常用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 3),从单位角度看,要建立质量与体积之间的直接联系,只需创设一个单位为 kgm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的导出物理量。 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定条件下
2、,单位 为体系绝对温度(它可由摄氏温度换算而成,即等于 t 273),单位 K。 R 为比例系数,单位是J K1 ,对任意理想气体而言,R 是一定的,如果压强、温度和体积都采用国际单位(R 16 J1 K1 ;如果压强为大气压,体积为升,则 R气压 升/ 摩尔度。 我们知道压强的产生是由于气体分子的运动对容器壁的碰撞所产生的力的效果,而分子的运动速度快慢与气体的温度有关
3、用图 2 中装置。 在本反应原理中的两种反应物一般分开放置,其中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放置在平底烧瓶、广口瓶或锥形瓶等适合反应的容器中,另一种液体可放在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中。 一般气体发生装置只能有一个导气口,因此用长颈漏斗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用液体封住下端口,从而防止氧气从长颈漏斗逸出。 图 2(3)收集方法因为氧气是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2、积) ,同时又知道它们所含微观粒子的数量呢。 为此,科学界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在认识物质的量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常见的国际基本物理量长度和质量。 1关于长度长度是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 l,长度是一维空间的度量,长度和宽度代表二维空间的两种方向的度量,长度、宽度和高度代表三维空间的三种方向的度量。
2、型有四类,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化合反应,即“由多变一”的反应;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即“由一变多”的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 重点
3、;(2)将(1)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又产生白色沉淀。 由此可以推断: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有_;溶液中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有_。 3利用沉淀反应进行物质的提纯【例题 2】海水晒盐得到的固体,经过重结晶后得到粗制食盐,但其中仍含有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通常利用沉淀反应来除去这些杂质以获得纯净的食盐。 其净化工艺流程如下: 过 量 过 量 过
3、盐或盐和水。 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反应过程中一般有水、沉淀和气体生成。 氧化还原反应在结构上容易得电子的物质和容易失电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 初中化学中,没有单质参加的反应大部分属于前两类化学反应,但都是以个别反应为示例,未形成一般性规律,使我们无法用来分析高中阶段所接触物质的基本性质。 而反应物涉及单质的反应大多数为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本质的理解也不作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