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
2、(或铵根离子) 和酸根离子,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上含碳的化合物非常多,在已发现的物质中含碳的化合物占绝大部分,人们把像葡萄糖这类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组成中不含碳的化合物一般叫做无机化合物,如水、氧化铜、氢氧化钠、硫酸、氯酸钾、氯化钠、硝酸铵等都属于无机化合物。 我们熟悉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将当时已知的 63 种元素依据相对原子质量大小规律进行排列,制成的表格成为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预测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镓、钪、锗)。 1913 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 X 射线,发现原子序数越大,X 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数(即质子数)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2、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 世纪晚期和 20 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 ) A . 40 B . 54 C . 46 D . 60 14. 测得某溶液中仅含 Na Mg SO Cl , , ,2 4 2四种离子,其中离子个数比为Na Mg Cl : :2 = 4: 5: 8,若溶液中 Na 为 4 4 2n SO个,则 离子个数为( ) A . 2n B . 3n C . 6n D . 8n 15. 加热 10g MgSO xH O4
点衔接: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七年级上 地球仪 理解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纬度、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理解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应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 位置 地球运动 自转的方向、周期,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产生四季,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地球上的五带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异,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低起点、小步走、缓坡度、常回头、分层次、勤反馈”的教学方法。 重视构建知识网络,结合“问题 教学”、“模块教学”、“专题教学”,探索衔接教学的课堂模式。 生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衔接研究 比较初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不同之处,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教材或资料,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反思。 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