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菇
1、丝体完全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迅速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发生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也就是进入了出菇期。 一、催蕾:香菇属于变温结实性的菌类,一定的温差、散射光和新鲜的空气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分化。 这个时期一般都揭去畦上罩膜,出菇温室的温度最好控制在 1022,昼夜之间能有 510的温差。 如果自然温差小,还可借助于白天和夜间通风的机会人为地拉大温差。
食用菌的生产,应以发菌管理为重点,正在出菇和准备出菇的应不失时机的做好管理,确保理想出菇。 早秋平菇 自 9 月上旬开始出菇,到 10 月份多已完成 2 潮出菇,个别的 3 潮出菇正在管理中,即使中下旬的出菇,至少也有 1 潮上市,10 月份即应进入 2 潮管理。 该阶段的管理重点应强调一个水字:常规栽培的,出菇后菌袋失水严重,应采取浸泡或注射等方法予以补水,以期获得较高产量。
1、称“朴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脆嫩可口,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日本人称之为“增智菇”、“一休菇”。 金针菇的商品价值主要在于第一潮菇和第二潮菇。 也就是说,第一、二潮菇的产量与质量决定着种菇的整个经济效益。 你所提出的问题在金针菇栽培过程中普遍存在,在生产中应多加注意才好。 菌丝长满袋以后,应有个抑菌和后熟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出菇整齐一致,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 具体操作方法是
1、灵菇驯化栽培历史较短,生产中多种出菇方式并存,栽培经济效益差别很大。 为此,笔者就近几年当地白灵菇生产中常用的 6 种出菇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以筛选出适于我市出菇管理方式,提高白灵菇栽培的经济效益。 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验材料供试菌株:白灵 2 号,引自江苏高邮食用菌研究所。 母种培养采用 养基。 原种、栽培种均采用麦粒培养基,其配方:优质小麦 94膏 1木屑 5栽培料配方:棉子壳
1、发出菇”,意指食用菌栽培时,通过人为调控,使菌袋后熟时间延长(10 天以上),积蓄最大数量的生物能量,使出菇形成“暴发”之势,变常规栽培长达 35 个月、生物学效率 100%、34 潮出菇为“暴发出菇”,其总体产量一次性出齐,生物学效率最高可达到 160%的生产效果,既缩短了栽培管理时间,又可提高菇品的质量及商品价值,在与常规栽培一批相同的时间内,可连续栽培 3 批以上,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
1、发出菇”技术要点 所谓“爆发出菇”,是指食用菌栽培时,通过人为调控,尽量延长发菌时间,积蓄较高的生物能量之后,一旦出菇,便形成“爆发”之势,使原来长达 5 个月、经过 34 潮、生物学效率 100的出菇过程,一旦“爆发出菇”,其总体产量一次性出齐,生物学效率超过 160,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 “爆发出菇”的技术要点:一、对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或引进脱毒菌种经科学方法进行脱毒处理的菌种
2、温不足,菌丝生理成熟度不够,而迟迟不能出菇。 此外,无论何时种植,出菇前的温差变化太大,均不利于出菇。 4水分不足。 发菌期由于揭膜次数过多,覆盖不严或土壤吸湿等,会造成培养料含水量下降,或菇床表面失水偏干;此外,产菇期菇体大量消耗培养料的水分后,如菇床水分补充过少,也会造成不出菇或转潮后不正常出菇的现象。 5菌丝徒长。 培养料含水量过高,菇床表面湿度饱和,干湿差变化小,会造成菌丝徒长
袋相互挤压,圆形的菌袋变形,致使栽培料和菌袋之间产生空隙,为菌丝拧结提供了空气和空间。 再加上低温、光照刺激和机械刺激(如倒袋等),使菌袋侧面的菌丝拧结形成原基,发育成子实体。 由于塑料袋的限制,这种菇全部为畸形。 发生这种情况,应及时对菇蕾进行捏压,使其停止生长,以免造成更多的营养浪费。 子实体个小,商品率低: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进行疏蕾。 原基分化后,在菌袋两侧长出很多小菇蕾,少则几个
针菇栽培管理中,因出菇期不宜直接向子实体和料内喷水,所以采收二潮菇后培养料内严重缺水,很难再出菇,菇农因此放弃管理,导致产量偏低,生物转化率一般只达左右。 金针菇料内含水量的多少与产量、质量的高低均成正比。 因此,在出菇期改变常规的管理办法,适时加强水肥管理,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方法是:当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后,将菌袋从发菌室迅速移到大棚内的栽培架上开袋催蕾出菇。 进袋前先在菇床上垫上薄膜再摆袋
1、灵菇迟出菇、不出菇的表现:一是出菇缓慢。 从接种日起,菌龄超过 130天。 二是出菇快慢不一。 如同一接种期的整批菌袋中,一部分元旦现蕾,一部分春节后出菇,前后相差 1 个月多。 三是不出菇。 接种后至 4 月底止,菌袋不现菇蕾。 迟出菇、不出菇,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失误和管理不善。 错过接种期其原因多为原料准备跟不上,或灭菌灶没衔接好。 由于接种时间延误,气温逐渐下降,菌丝发育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