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菇
2、荫棚要用茅草、树枝加盖,避免阳光直射,其光源仅靠四周棚壁草帘缝中透进弱光,一般控制在“一阴九阳”,使整个菇棚处于荫凉暗淡状况。 夏季菇棚场地的选择,以旁山依水,空气流畅,光照不强的山坳、河旁为适。 如果光强过大,温度升高,菇体变薄,色泽变黄,影响品质。 3、增湿降温白天在畦沟内灌流动水,夜间排出,并保持浅度蓄水降温。 但注意水量的下限,为距离畦床面 20 厘米,以防蓄水浸蚀菌筒。 菌筒较干时
2、害而成片死亡。 病原微生物侵染和虫害。 螨、跳虫、菇蚊等泛滥。 二、畸形菇:主要有:覆土过厚、过干,土粒偏大,对菇体产生机械压迫。 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大,出现柄长盖小易开伞的畸形菇。 冬季室内用煤加温,一氧化碳中毒产生的瘤状突起。 药害导致畸形。 调水与温度变化不协调而诱发菌柄开裂,裂片卷起。 料内、覆土层含水量不足或空气湿度偏低,出现平顶、凹心或鳞片。 三、薄皮菇:症状为菌盖薄,开伞早
1、谓“爆发出菇”,意指食用菌栽培时,通过人为调控条件,使菌袋延长 10 天以上甚至更多,积蓄最大数量的生物能量之后,一旦出菇,便形成“爆发”之势,使原来长达 35 个月、34 潮出菇、生物学效率 100%左右的栽培管理水平。 一旦“爆发出菇”后,其总体产量一次性出齐,最高可达到生物学效率超过 160%的生产效果,既缩短了栽培管理时间,又提高菇品的商品质量及商品价值。 在原来栽培一批相同的时间内
1、发出菇”技术要点 所谓“暴发出菇”,意指食用菌栽培时,通过人为调控,使菌袋后熟时间延长(10 天以上),积蓄最大数量的生物能量,使出菇形成“暴发”之势,变常规栽培长达 35 个月、生物学效率 100%、34 潮出菇为“暴发出菇”,其总体产量一次性出齐,生物学效率最高可达到 160%的生产效果,既缩短了栽培管理时间,又可提高菇品的质量及商品价值,在与常规栽培一批相同的时间内,可连续栽培 3
2、,也可用堆积后覆膜升温。 应注意:搬动发菌袋时轻拿轻放,防止菌袋变形、料与袋间产生缝隙而发生无效菇;控制料温在 33以内;经常调整菌袋在堆中的位置,促使发菌一致。 如发菌速度太快,则采用散堆、开窗通风散热等降温,减缓发菌速度。 4 催菇期管理采菇前 25 天左右进行催菇。 方法是:打开菌袋两头的扎口,用 8 号铁丝打洞。 将菌袋浸入营养液。 营养液配方可选:尿素 1 千克十蔗糖 1
1、鲍菇又称刺芹侧耳,雪茸,是近年来引入我国栽培的一种珍贵食用菌。 其菌肉肥厚,菌柄和菌盖脆嫩,味道鲜美,被称为“平菇王”。 年可生产两季,在春季、秋季出菇,即 1月或 8月生产菌袋,2 月或 9月出菇。 )培养料配方及配制。 配方一:杂木屑 73%,麸皮 25%,石灰 1%,石膏 1%,含水量 60%方二:棉籽壳 88%,麸皮 10%,石灰 1%,石膏 1%,含水量
2、品种温型不适应平菇品种有高、中、低温型和广温型之分。 中、低温型的品种,在春季气温回升到 25以上时,不能再分化子实体。 在低温季节种植高温品种也会推迟出菇。 平菇生产中要慎重选择品种温型,在栽培前进行品种出菇温度试验。 四、栽培料的配方不当平菇是通过菌丝分解栽培料来获得营养物质。 在栽培料中要用适宜的碳氮比。 菌丝生长阶段 C/01 为宜,子实体发育阶段 C/01 为宜。 当氮源浓度过高
2、人为调控条件,使之出菇便形成“爆发”之势,使原来长达 35 个月、34 潮出菇、生物学效率 100%左右的栽培管理,一旦“爆发出菇”,其总体产量的 80%甚至达到传统栽培 100%的产量一次性出齐,最高可达到生物学效率超过 150%的生产效果,既缩短了栽培管理时间,又提高菇品的商品质量及其商品价值,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 “爆发出菇”的技术要点为: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或引进脱毒菌种。 众所周知
1、工作场所用百病傻或赛百 09 药物喷洒并沉降后,把菌袋两头的扎口打开,并拉直袋口,将接种块和基料表面的一层厚菌膜及老菌皮去掉,即为搔菌。 搔菌可使菇蕾生长整齐一致。 所用工具可用 8 号铁丝做一个 34 个钩齿的小耙子,将基料表面菌膜搔破,连同老菌皮和种块一起清除,然后将料面稍整平,有条件的可随即灌入清水,12 小时后将多余的水倒出来;为防止杂菌侵染,手耙在使用前应先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处理。
1、针菇是世界上第三大宗栽培食用菌,亦称“朴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脆嫩可口,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日本人称之为“增智菇”、“一休菇”。 金针菇的商品价值主要在于第一潮菇和第二潮菇。 也就是说,第一、二潮菇的产量与质量决定着种菇的整个经济效益。 你所提出的问题在金针菇栽培过程中普遍存在,在生产中应多加注意才好。 菌丝长满袋以后,应有个抑菌和后熟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出菇整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