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菇期
2、相对湿度,喷重水,促菌丝及时出菇。 二、菌丝结块症状表现为培养料面或土层上出现一块块短而浓密的菌丝块。 发病原因:主要由于菇棚温度高、培养料腐熟过度、覆土偏晚、通风不良造成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等几种情况综合引起。 若气生菌丝长得过旺也可引起菌丝结块。 防治方法:合理喷水,掌握好空气相对湿度,并摘去菌块,不久即会形成籽实体。 三、死菇发病原因:主要是冬季菇棚气温偏低,每天有 12个小时菇棚内气温在
2、死亡。 秋末温度过高(超过 25),春菇气温回升过快,连续几天温度超过 20,适合菌丝体生长,菌丝体逐渐,恢复活性,吸收大量养分。 易导致已形成的菇蕾产生养分倒流,使小菇因养分不足而成片死亡。 病原微生物侵染和虫害,螨、跳虫、菇蚊等泛滥。 畸形菇主要原因有:覆土过厚、过干,土粒过大,对菇体产生机械压迫。 通风不良,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出现柄长易开伞的畸形菇。 冬季室内燃煤加热
1、别是子实体发育对水分的要求。 现介绍“五字”经水分管理法,以供参考。 一保。 当菌丝发到袋底后,立即开袋搔菌,耙去老菌皮,盖湿报纸或地膜进行保湿催蕾。 报纸覆盖的,喷水应少量多次每天 34 次),以保持报纸湿润;地膜盖的,可向地面和空间喷水,保持空气湿度 90左右。 此期每天开窗通风 1次,室温控制在 1014,经 57 天菇蕾便大量发生。 二降。 当菇蕾长到 12 厘米,即进入抑制生长时期
2、产品。 具体做法:有条件地方可采取棚内煤火升温,但必须通过火墙或烟道将有害气体排出棚外。 对于缺乏燃料的地区,为节省费用,降低成本,以保温或用太阳能升温为主,菇棚的墙体要厚,一般为 1 米,棚膜上加盖草苫,晴天打开,晚上盖严,靠太阳能提高棚温。 为避免光线过强,可在棚膜下加遮阳网降低棚内的光照强度。 出菇期如果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 会产生畸形菇,并且抑制菇蕾的分化。 所以要定时通风换气。
1、、加强温湿度的管理根据食用菌出菇期生物学特性,温度控制在 12,湿度在 85当前在管理上,做到稳定温度,增加湿度,适量光照,加强通风,除病灭虫害,提高产量和效益。 2、五种菇类出菇期管理(1)普通平菇的管理。 需要大温差刺激出菇,所以在增加湿度,增加光照和加强通风的基础上,要昼夜加大温差交替,平菇菌丝生长时的管理温度一般掌握在 20,子实体生长时的温度掌握在 9,加大喷水量,蘑菇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