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文中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句子是: 2% 在文中的括 号内填上恰当的词。 2% 词语解释。 2% A、因地制宜: B、败笔: “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中的“他们”是指。 “愿望”是指 2% 文中划线一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2% 把“没有一个不 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改为肯定句。 2% 文中使用了 、 、 的说明方法
段话。 (二) 行使拒绝权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这个 “ 不为 ” ,就是拒绝。 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 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惟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 我们确定了 “ 一 ” ,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
______________ 2. 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 2分) ① 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 3. 文言里的“而”一般起连接作用,通常表示①并列②修饰③顺承④转折关系。 请看下面句中的“而”各表示什么关系。 ( 2分) ①临溪而渔 “而”表示 ______________关系。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第 3页(共 8 页) ②溪深而鱼肥
得很, 强得很。 ⑸ 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⑹ 此外还有 广大的市民。 ⑺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⑻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⑼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 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⑽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⑾ 你们完了, 快完了。 ⑿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⒀ 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父亲“木讷”,这里除了有性格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在初中课本中接触过一个“类似”的人物
尝 贻. 余核舟一 启. 窗而观 箬篷覆. 之 石青 糁. 之 中 峨冠. . 而多髯者 如有所 语. 其两膝相 比. 者 矫. 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 属. 珠可 历历. . 数也 其 人视端 容寂. . 若听茶声 然. 其船背稍 夷. 钩画 了了. . 其色墨. 三、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芳草 鲜美. . 阡陌 交通. . 率 妻子. . 邑人 来此 绝境. . 无论. . 魏晋 高可二黍
翻译: ⑶ 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翻译: 第二部分 阅读训练(40分) 阅读《为学》选段做6~11题。 ( 20 分) 吾资之 昏. ,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 倍. 人也;吾 材. 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 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 敏之用,岂有常哉。 ⒍解释语段中的加点字。
B、巴尔扎克、鲁迅的成就。 C、爱迪生、鲁迅和巴尔扎克的成就。 文中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事例的排列顺序中,不能把鲁迅调到第一位的原因是 ( 2分) 本段的论据有:( 2分) A、道理论据是。 B、事实论据是。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20分) 丙( 10分) ① 有多少心灵在这个时代被抛至万丈深渊呢。 面对众多在挣扎在碰撞的人,真还得进一言:学会适应。 ②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
____,丁文 的体裁是 ____________( 2分)。 丙、丁两文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各是什么。 请用横线在文中分别标出( 6分)。 对丙、丁两文所表达的共同点归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 ( 2分) A、 人类智慧和知识可以从图书中获取。 B、 人类智慧和知识必须用金钱才可换取。 C、 人类智慧和知识只能从图书中获得。 D、 人类智慧和知识只有从生活中才可获得
________________ 1文中能概括本次战斗的特点并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1分) 1文中最后一句突出表现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20分) 丙( 10分) 下面是《中国教育报》的一则新闻报道,读后回答问题。 本报讯(记者鲍道苏)① 4月 24日下午,在春光明媚的清华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