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粤沪版
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建议同学们用实验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对于提供的实验器材感到不能满足的,还可提出实验设计方案。 ) [学生实验 ]: 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利用实物投 影演示实验过程,并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电脑演示 ]:
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 ,简称 牛 ,符号是 N。 7.*一些物体的作用力:(a)蚂蚁的拉力约 N。 (b)托两个鸡蛋用的力约 1 N。 (c)打开易拉罐的力约 20 N。 (d)网球拍击球的力约 2000 N。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同学有什么感觉?甲、乙两位穿旱冰鞋的同学各自将怎样运动?如果反过来乙推甲呢?答案 当穿旱冰鞋的同学甲用力推穿旱冰鞋的同学乙时
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如果能保持 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 同一物体 上的两个力,大小 相等 ,方向 相反
F) 相等 ,且钩码到悬挂点的距离 (L) 相等 时 ,杠杆水平静止。 (4)比较图甲、乙、丙、丁可以发现 , 当左边钩码的拉力 F1 与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 的乘积和右边钩码的拉力 F2 与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 L2 的乘积相等时 ,杠杆水平静止。 :当左边钩码的拉力 F1和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 L1 的 乘积 与右边钩码的拉力F2 和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 L2 的 乘积
1)能量的转移 学生阅读 P81图 2018,回答问题:图中各是什么能量发生了转移。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 1)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2)机械能从M1转移到 M2; 3)电能从发电站转移到用户。 大量实例说明能量能够转移。 2)能量的转化 阅读 P82图 2019及活动 2,认识能量的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展示,师生共同归纳: 1)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电池放电时
.例如将水电解 , 就可得到比水分子更小 ,性质与水不同的两种粒子 氢和氧 ,科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原子 .水分子正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见课本图 57 (a).原子能不能再分呢 ?由此引出课题 :解剖原子 . 二、新课教学: 电子 的发现 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以及科学家们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推 踢 排斥 作用 (物体) (物体) 板书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板书 2: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提问:一个物体或没有物体可以产生力吗。 教师说明:当有一个物体受到力时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 力的作用。 板书 3: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分析图 6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设问:当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效果呢。 学生观察图 6—
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 L1 和 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39。 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 OA 长 20cm, AB 长
:物质中大量分子间既相互吸引 ,又相互排斥。 分子间的距离在一定范围 (1010 m)内以 排斥 为主。 在这个范围外以 吸引 为主。 若分子间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 (大于 109 m),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 微弱 ,可以认为没有相互作用了。 :物体是由 大量分子 组成的 ,分子间是有 间隙 的 ,分子在不停息地做 无规则 运动 ,分子间存在 相互作用力。 二、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 很小
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 ]:浮力 =物重 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即 F 浮 =GF [讨论 ]:如果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 [总结 ]: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引入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 [演示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