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缩病
1、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减产2 至 3 成,严重的将会达 5 成以上,甚至绝收。 近年来,由于灰飞虱数量增加、带毒率升高,该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并呈继续加重的趋势。 一、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 至 6 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 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 至 9
1、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加强监测和预报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 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米粗缩病的发生,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目前还没有高抗或免疫品种。 为了降低损失,提高玉米产量,需要进行综合防治。 发病症状植株感病后,表现为严重矮化,茎秆变粗,叶片紧凑,节间缩短,叶片变成深绿色,变宽、短脆。 发病早的不抽穗,发病晚的雄、雌穗抽出,但扭曲畸形,雌穗小,甚至不结穗。 有些玉米品种感病后,心叶卷在一起,特别是叶角都黏结在一起,由于茎部继续生长,使心叶弯成弓状,造成减产。
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品种的更换及种植制度的变革,使我国的玉米产区的玉米粗缩病危害逐年加重。 据调查,山东省发病较重的地块一般发病率为 2030,个别地块可达 7080,严重的地块甚至绝收,对山东省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该省玉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发病症状患玉米粗缩病的玉米病株植株节间缩短,矮化粗壮;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呈对生状
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 针对近年来灰飞虱虫量大、带毒率高的特点,根据灰飞虱传毒特点及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防治上要采取“切断毒源、治虫控病、综合防治”的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相邻田块间品种不同,病害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各地一致反映,郁青 1 号、临奥 1 号、郑单 958 等品种发病较重,病株率一般在 510,而农大系列品种发病较轻,病株率在 2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