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
2、左右,高抗三大病害,兼抗黑斑病,风味品质良好。 产量表现:2000 年参加全国第五批大白菜品种区域试验,毛菜亩产 5779 公斤,净菜亩产 3917 公斤,与对照郑白四号差异不显著;2001 年毛菜亩产 8218 公斤显著高于对照郑白四号;净菜亩产 5901 公斤,与对照郑白四号差异不显著。 2001 年参加全国第五批大白菜品种生产示范试验,毛菜亩产 6962 公斤,比对照郑白四号减产
2、烂的病叶经日晒逐渐失水变干,呈薄纸状,紧贴叶球,腐烂处产生硫化氢恶臭味。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 清洁田园,减少土地病菌残留量,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生石灰粉进行消毒。 加强肥水管理,实行轮作。 尽量避免由于自然、人工、虫害而造成的植株伤口。 发现小菜蛾、菜青虫等虫害,应及时防治,减少植株伤口。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农用链霉素 3000 倍液或新植霉素 4000 倍液喷雾,隔 10 天
2、病害的防治很重视,但往往忽视虫害的防治。 其实很多病害发生蔓延与害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蚜虫是传播病毒病的罪魁祸首,可使大白菜萎缩死亡;软腐病菌主要通过昆虫、雨水和灌溉水传染,从伤口浸染大白菜。 害虫危害后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致病。 防治好菜青虫、黄曲条跳甲及地下害虫,减少虫害伤口,能有效地减轻大白菜软腐病的发生。 所以防治害虫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措施。 误区三:捆绑过早
2、应分三个时期:入窖初期,1112 月,以防热为主,每隔78 天倒菜 1 次,即将下部菜倒到上部,将烂叶去掉,同时利用天窗、气眼尽量通风换气;贮藏中期,12 月,以防冻为主,每隔 1520 天倒菜 1 次,减少通风次数,打开天窗通风时,应由小到大;贮藏后期,3 月份后,以防热为主,每隔 810 天倒菜 1 次,在夜间打开天窗、气眼,通风换气。 二、楼房干藏。 大白菜采收或购进后,选择晴天
2、平架几个活动架杆。 摆菜:在搭好的每层架杆上放 1菜。 3、窖内管理(1)放风管理前期:放风量要大,放风时间要长。 下窖初期要打开全部通风口,鼓风机、排风扇、昼夜开放,随着气温下降逐渐减少通风面积,压缩放风时间。 中期:风要放透,使库内各部位均达到适宜的温湿度,控制风口大小,延长放风时间,放细长风,不使库温骤变。 后期:随着天气转暖,逐渐加大放风量,要放夜间的凉风,白天停止放风
2、同生长时期的生长量和生长速度不同,对营养条件的需求也不相同。 总的需肥特点是:苗期吸收养分较少,氮、磷、钾的吸收量不足总吸收量的 10;莲座期明显增多,约占总量的 30左右;包心期吸收养分最多,约占总量的 60左右。 2 施基肥一般老菜地土壤肥力较高,每亩施用有机肥 25003500 公斤;对土壤肥力不高的新菜地,有机肥每亩施用量为 35005000 公斤;同时,亩施50 公斤过磷酸钙作基肥
2、一生可多次交配,世代重叠严重。 交配 12 天后即可产卵,卵期 311 天。 初孵幼虫常咬破叶片表皮,将身体前半部钻入上、下表皮间取食叶肉;初龄幼虫为害叶片,形成 1 个个透明的斑,称之为“开天窗”;34 龄幼虫食叶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菜叶被吃成网状。 在苗期则集中为害心叶。 幼虫一遇惊动就扭动身体,倒退,吐丝下垂。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
2、严重地影响了白菜的发育。 青虫发生的世代,各地有所不同,北方地区一年发生三四代,南方地区可发生七八代。 成虫是白粉蝶,夜间潜伏,昼间活动,特别是午间,翩翩飞翔于田间,进行采食花蜜或产卵活动,每头成虫可产卵 100200 粒,多产于叶背部位,卵乳白色或淡黄色,卵期 38 天。 孵化后即为幼虫,幼虫期 5龄,约 1020 天,幼虫成熟即化蛹,蛹系裸蛹,以丝束胸于叶面上。 蛹期57 天。
2、生幼蚜 5085 头。 若虫、成虫集中在十字花科蔬菜幼苗上及菜株嫩叶、嫩茎和近地面的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使叶片略向背面皱缩变黄,受害严重时则整株叶片枯萎,甚至塌地。 尤以叶上多毛、少蜡质的蔬菜如萝卜、白菜等受害较重。 当被害蔬菜衰老、生长不良时,萝卜蚜便产生有翅胎生蚜,借风力迁移传播,转株为害。 在夏秋季节,常与桃蚜在蔬菜上混合发生,它们都是白菜花叶病的传播媒介。 萝卜蚜生长最适宜温度为
2、即播种后当天浇一水,大部分幼苗出土后浇第二水,拉十字间苗后浇第三水,叶间苗后浇第四水,叶定苗后浇第五水。 垄高为厘米,垄距可根据各品种的特性而定。 高垄直播相对增加了田间密度,覆盖率增大,减少了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降低了地表温度;加上苗期不蹲苗,基本不伤根,苗期生长正常,抗病性提高,从而提高产量。 改进育苗技术,提高秧苗质量。 对于不能及时腾茬的地块,可继续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