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规律在某些地方会出现突然脱离常规,但是也是现实的现象,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科学不科学的事。 但是整体来讲,世界自然规律的运作一般是不会出现脱离常规的问题。 阐述世界现实常规的文化 就是科学文化。 所以科学有时候是指实物,有时候是指文化。 如果一种文化连最起码的现实都不讲,那就纯粹的是谬论。 本原无穷无尽,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不断产生一切法,这是永恒的状态。 所谓象 “ 帝 ” 之先
1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2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3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可 105 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4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1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 2 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 106 他不自夸自诩。 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 3 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 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 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
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真诚服务企业 助力企业成长 中国中小企业兰州网 11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用。 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 wǔ 五 s226。 色 l236。 nɡ 令 r227。 n 人 m249。 目 m225。 nɡ 盲 ; wǔ 五 yīn 音 l236。 nɡ 令 r227。 n 人 ěr 耳 l239。 nɡ 聋 ; wǔ 五 w226。 i 味 l236。 nɡ 令 r227。 n 人 kǒu 口 shuǎnɡ 爽 ;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 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 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 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千载而后,仍让人不能不感叹敬佩。 第五章 第五章 [原文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 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 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
存在; “ 道 ” 被废弃后而到导致的聪明智慧发挥了,但很多已经是偏离了 “ 道 ” ,是舍本逐末的智慧,是 “ 大伪 ” 的智慧;有家庭纠纷,才需要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锗乱,才需要所谓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意译 :绝弃偏离 “ 道 ” 只突出少数人的 “ 圣 ” 、 “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 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 释意: 古代擅长修道的贤圣,通过普通的细微现象能了知宇宙中至深的大道理,所学深不可测,因为一般人达不到这种境界,所以勉强形容他们一下:
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 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