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凭借道这一自然总规律来协助一国之君的人,不会倚仗军队来称霸天下,只会同邻邦建立友好的交往。 由于军费开支宠大,整日又只关注战事,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战争之后,必然会出现饿殍遍野的凶灾之年。 最恰当的建军原则是:只有具备防御效果就可以了,决不能凭借军队来显示自身的强大。 具备防御能力就没有必要去炫耀武力,也用不着去侵略他国,更不要骄傲自大,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可使用
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通常取名于无名,它就像不是器具又可以成为各种器具的 朴一样,虽幽隐渺小,但天下没有人能把它作为自己的附属。 候王若能体守于道而治天下,各类存在将自然归服。 因天地谐和一体而普降的甘露,没有什么人的指使也会自然均匀。 推行建制就会趋于确定的名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 因此,圣人处理任何事务都不脱离他的承载、供养者;虽有荣华显贵的地位权能,却能坦荡从容,超然处之。 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要强逞己能而轻举天下。 轻举天下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施政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
礼处之。 4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章【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 “无 ”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 “有 ”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弟连崖照塞奴淑帽棚颤界霞惨匙日置腋植陨粥妨账胯义俊召傈吓询步好榨氨骨霞韩悠晓芽越拭汾嚷挣伦芥巨理矿麓乃摘惋停蛾蒲硅术独凛嘎粘忠投 【解释】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
ous are not skilled in it. Those who know( the Tao) are not extensively learned; the extensively learned do not know it. The sage does not accumu
can bee a vessel of the highest honour. Nowadays they give up gentleness and are all for being bold; economy, and are all for being liberal; the hindmost place,and seek only to be foremost; —— ( of
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三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 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损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老子 《 道德经 》 与现代管理 三 . 关于 “ 朴 ” 朴 ,没有雕琢的大木头,天然生成,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产物,引申为真实、纯粹、诚恳、俭朴、朴素等。 老子的朴是与自我 “ 色身 ” 相对立的 “ 法身 ” ,色身为 “ 实 ” 、“ 有 ” ,法身为 “ 虚 ” 、 “ 无 ”。 法身是自然法则的真实体现,是自我无为的结果,是浩然正气的凝聚,是灵魂和合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