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
着水稻密粒型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施肥量不断增加,密植程度加大,致使水稻稻曲病发生日趋严重。 稻曲病发生严重时,不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米。 稻曲病还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防治水稻稻曲病非常必要。 现将水稻稻曲病的病症及有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稻曲病病症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 稻曲病病菌属于子囊菌,麦角科拟黑粉属真菌。 发病时该病菌在水稻颖壳中侵染
1、穗率达 30现在病粒上的菌体才开始长出来。 安徽省寿县刘本贵来电话说,今年当地一些水稻田稻曲病开始显症,稻穗上有部分稻粒长出了黄绿色菌块。 考虑到以后这些病粒会散发出很多粉末,污染健康粒,收获后卖价会降低,当地农民希望能在前期用药将病粒打掉。 他们听说铜高尚能将稻曲病病粒打掉,减轻对健康稻谷的污染,不知道这种药究竟能有多大的防效。 澳大利亚纽发姆有限公司生产的铜高尚(式硫酸铜悬浮剂
曲病在各稻区均有发生。 得病的稻穗,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碎米增多,影响产量(一般减产 5%10%)和质量,大量食用对人的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发病症状水稻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病菌危害穗上部谷粒。 发病粒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小菌核,菌核膨大后包裹全颖壳;呈黑绿色,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黑绿色粉末。 发病条件(1)在水稻破口、始穗、扬花期多雨寡照,相对湿度过高极有利于稻曲病侵染发病。
曲病是水稻生长后期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我县年发生危害均在 23 万亩,病穗率高达 30%以上,每穗病谷 26 粒,最高可达 30 粒以上,造成稻谷欠收在 1015%左右。 稻曲病不仅影响水稻产量,而且严重污染米粒,导致米质降低,危害人畜健康。 进入八月,我县水稻已大部处于孕穗至始穗期,据气象资料及历年稻曲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分析,预计今年稻曲病的发生危害为偏轻发生,局部地区中等发生。 防治建议
1、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 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 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 河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区时有发生。 病原 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座 6m),表面墨绿色,内层橙黄色,中心白色。
1、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 因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为害不断扩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可减产 510%左右。 但是该病的病源菌含有色毒素,降低了稻米品质。 一、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 12 粒
、症状表现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对人与畜禽有毒害作用。 稻曲病在开花至乳熟期均可发生,只危害谷粒。 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发病初期受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小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出黑绿色粉末,可借气流传播,在水稻开花时浸染花器和幼颖。 此病引起结实率、千粒重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 孕穗期低温、多雨、日照少,出穗后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 二
1、害谷粒不能结实。 早期外观不明显,菌丝在谷粒内逐渐增大,使内外颖稍张开露出淡绿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呈黑绿色龟裂,散出粉末厚垣孢子。 一般病穗在水稻齐穗后 45 天始见,810 天后为发病高峰。 高峰期病穗数占总病穗的 75%以上,齐穗后 15 天病穗出齐持续 10天左右。 可以厚垣孢子在种子上越冬。 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2628最适宜。 低于 12或高于 35时菌丝生长速度减缓或被抑制
1、塔市共有水稻田 ,近些年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增加的同时,稻曲病等病害也逐年加重。 2006 年全市稻曲病发生面积 2777 亩,产量损失 10%左右,严重地块 30%以上。 我们引进先正达公司生产的 30%爱苗乳油用于防治水稻稻曲病,经过多重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调查,爱苗对稻曲病的防效极佳,并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范地点在灯塔市万宝桥街道吕放寺村。 试验地土壤为棕壤土,有机质含量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