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
2、展卷叶螟的防治工作。 各地防治卷叶螟应掌握在该虫的低龄幼虫高峰期用药,各农户应结合二化螟在 8 月 2 日前后开展一次普治,由于三代卷叶螟发生量大,发生期长,各乡镇应在防治后,应及时开展田间检查,对适期内没有防治好的田块,还要做好补治工作。 防治药剂:亩用 95%新杀螟 200035 克或 25%广治 75 毫升或 5%锐劲特 50 毫升或17%世纪乐 80 毫升或 40%兴攻 80 毫升或
1、生实况根据我站近日定点赶蛾和面上调查,9 月 10 日为龙圩镇中村观测区田间稻纵卷叶螟螟蛾高峰日,高峰日田间最高蛾量为 4402 头/亩,最低 1430 头/亩,加权平均 2540 头/亩,百丛幼虫量 30,加权平均 32 头;面上观测点大坡镇交村最高蛾量为 4350 头/亩,最低 1712 头/亩,加权平均 2803 头/亩,百丛幼虫量 32,加权平均 35 头。 9 月 10
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近年来,在个旧市危害逐年加重,已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进入 6 月上旬以来,伴随大范围的降水过程,稻纵卷叶螟已迁入我市稻区发生为害。 与常年同期相比,迁入时间提前 20 天左右。 据个旧市植检植保站 7 月 3 日,在倘甸、鸡街、沙甸、大屯等地田间调查,所有调查田块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幼虫危害卷叶率 田间成虫,最高 1600头/亩,一般 60 头/亩。
态特征:成虫长 79 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 1 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 l 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 1419 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 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
1、下旬以来,姜堰市大泗镇曹明生等多位读者来电话反映,稻田里的蛾子(稻纵卷叶螟成虫)很多,咨询用什么药可以将蛾子杀死。 在我省,稻纵卷叶螟常年发生 4 代,主害代为四(二)代和五(三)代。 一代蛾源全部从南方迁入,迁入量少。 四(二)代和五(三)代蛾源也主要从南方迁入,部分为本地繁殖产生。 六(四)代蛾源主要由本地繁殖产生,一般在8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发生。 近年来我省水稻生产上直播稻
2、明的小白点,且未结苞,细找定能找到 2群居的头黑胴白的幼虫,它便是一龄幼虫。 二龄:在青绿色稻叶或离叶尖 3分处,有一束折成的小虫苞,苞长 2苞虫丝新鲜,有光泽,撕开虫苞,有一幼虫,受惊乱蹦下垂,叶片有明显的长短不一的白条斑,且淡绿色,较湿润,有粗粉状虫粪,这是二龄幼虫所害。 三龄:色浓宽大叶片被作成 1316 公分长的纵条状虫苞,由透明的虫丝缠绕,虫苞两端开口,苞内有与叶脉平行纵向白条斑
、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9 月上旬以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陆续回迁到我市。 大部分稻区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虫口密度同比偏多,褐飞虱比例高,随着田间卵量的陆续孵化,虫口密度上升较快,百丛虫量多的达 2500;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量一般 30,多的达 140。 二、防治意见:各地要因地制宜推行“抓重点,兼一般”、“治上压下”、“治前控后”等技术策略,把主要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2 级
1、名 翅目,螟蛾科。 别名刮青虫。 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 寄主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雌成蛾体长 89展 17、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 2
稻纵卷叶螟跑不了1、产品特点:本品由水稻研究专家经多年研制开发的新一代高科技、超强生物杀虫剂,选用高效对钻蛀害虫及螟蛾科害虫有特效的菌株,并配以新型、高效进口因子和活化剂加工而成,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传导三重功效,对藏匿在植物内部的害虫有良好的控制危害作用,对水稻稻纵卷叶螟高抗区防治可达 80%以上(浙江台州试验所得),是杀灭水稻螟虫的克星,是高效无公害水稻专用杀虫剂。
1、007 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来势猛、发生重,其中稻纵卷叶螟在我国长江流域、江淮、西南、华南等稻区大发生,发生程度为近 10 年最严重的,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各水稻主产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防控行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据统计,全国防治面积 上年增加了 亩次,挽回稻谷损失 978 万吨,比上年多挽回400 万吨,尽管稻纵卷叶螟防控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