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全球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概念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 _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普遍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_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_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地理环境由_、水、岩石、_、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_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_迁移和_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_。
1、第 1 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点击: 1 区域的含义。 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 1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材回顾 指标 1 认识区域 (1) 概念 :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 按照一定的 和方法划 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位特征 (2) 特征 具有一定的 , 以及一定面积、形状和。
因素影响的空 间单 位 质绝对 一致 农 作物是: 、玉米、甜菜、大豆 、高粱、大豆、甜菜 、高粱、大豆、甘蔗 、黄麻、甜菜、大豆 3.下列关于 长 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 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能量流动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 1(食草动物) 消费者 2(食肉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土壤、水、空气的营养物质 太阳能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 植物提供叶绿素 , 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 、 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由此可见 ,
G C D E F G 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可知,垂直自然带最 多的位于( ) A. a B. b C. c D. d 1800 1100 600 42176。 N 48176。 N 52176。 N 58176。 N 山地针叶林带 山地针阔混交叶林带 北纬 42176。 某山地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气候 热量 水分 生物 土壤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从低纬向高纬依次更替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大陆西岸自然带 从低纬向高纬更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代末期和中古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在古生代末期, 60%以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 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销声匿迹,海洋中 有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 返回 人类活动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农业活动 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 ,增加农业产出。 修筑梯田 ,平整土地
畜牧业 原因 —— 地理环境差异 气候条件差异 土地条件差异 重工业基地 综合性 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 条件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 沿海航线 的中枢 墙壁厚度、屋顶坡度、楼距 …… 气候条件的差异 地理位置的差异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变化, 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也在变化。 阅读课本第五 —— 第六页的内容,思考: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 阅读图 ,思考: 长江中下游平原 的地理环境如何。 阅读课本 5— 6页的文字,思考: • 在开发早期 ,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 而同期的黄河中下游农业经济则远远先进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 在发展阶段 ,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会得到较快发展。 • 在农业社会时期 ,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地。 从而促进该区域的发展。 • 在工商业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