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册
8 页第 1 题。 ( 1)学生读题,并独立完成。 ( 2)全班交流结果,集体订正答案。 68 页第 3 题。 ( 1)学生读题,并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 2)学生独立计算。 ( 3)汇报结果,学生进行判断。 68 页第 2 题。 ( 1)学生读题,并独立完成。 ( 2)全班讨
4”看作“ 30”来试商,初商“ 9”大了,改商“ 8”的原因。 B 四年级学生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C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先估计商是多少,然后尝试计算,并讨论商改小的原因。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说明改商的理
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学王国里的这位新朋友(数对)。 读作:二三 应用数对 ( 1)用数对说说屏幕上其他同学的位置 师说 :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数对表示大屏幕上其他同学的位置。 师指生说…… ( 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师说 : 刚才我们 已经 用数对表示了别人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请把它写在练习本上。 (叫第二组第三排的同学和第三组第二排的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 3)区分( 3,
方 千米 ) 国土面积 (万平方千米) 人口数 (人) 人口数 (万人) 澳大利亚 7740000 19160000 巴西 8547000 167720200 加拿大 9980000 30750000 中国 9600000 1295330000 印度 3288000 1002140000 印度尼西亚 1905000 210490000 俄罗斯 17100000 145490000 美国
跑得快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想求出哪辆车跑得快,我们可以比较两辆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你能分别计算出两辆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吗。 :120247。 2=60(千米)(大卡车)210247。 3=70(千米)(面包车):因为6070,所以面包车跑得快一些。 :能不能这样比较,因为210千米大于120千米,所以面包车比大卡车跑得快。 得出结论:不能这样比较
同研讨,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解决。 这篇课文中共有几个角色。 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生交流总结:儿子花钱如流水二且懒惰 —— 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 —— 母亲放纵儿子欺骗父亲,结果被父亲两次识破 —— 母亲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 —— 儿子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炉,儿子连忙从火炉里抓出金币 —— 父亲相 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你能用上一个关联词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吗。
到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想一想陈蕃的志向是什么。 算大事还是小事,理解“扫天下”的表层意思,并把它归到大事栏中,理解它的特殊含义。 (指导朗读 ) b 当学生提到,陈蕃生活很懒散,他的房间很乱时; ( 1)引导学生抓住“肮脏”、“污浊”以及“着实”、“不禁”等词来体会陈蕃房间的乱,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炼与巧妙。 ( 2)提问:陈蕃为什么不打扫房间
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 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 —— 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 你们看。 (演示课件 —— 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 12 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
,揣摩作者的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早晨,看着飞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绪飞到哪里去了呢。 请大家读读第 2 小节,想像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读,想像画面,读后说说第 2 小节大意 ――引导学生说完整: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 请大家再来默读一遍第 2 小节,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 指名读句子。 3.(出示画面)看,这个孩子从晨光里向我们走来了。
,可引导学生查字典解决。 ,重点结合课文理解“啭啼、喧嚣、不折不扣、异想天开”等词语的意思。 ,丰富课文内容。 (三 )细心读文,交流感悟 ,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预设 1:生很快找到中心句“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 ”然后指导学生 把这句话画下来,并齐读。 预设 2:学生感觉有困难,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