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
2、苗,加上对近半个月天气情况的分析,播种后温度持续偏低不是麦子出苗不良的主要原因。 二是播种后土壤干旱,麦种吸水量不足,不能发芽,洇水后虽然水分条件满足了要求,但由于温度持续偏低,麦种发芽和出苗慢,出苗整齐度也会下降,洇水后 5 天麦种还不能发芽和出苗是正常现象。 田间已长出的小麦苗,可能是正好播种在墒情较好的位置(例如在水分含量较高的土块旁或播种深度适宜),前期有较好的水分条件。
水稻生产市县广泛发动,快速行动,狠抓两防一促措施落实。 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抗低温上,各地采取设置晒水池、轮换和加宽灌水口、昼晒夜灌等措施提高水温,实施深水层灌溉。 全省 11 叶、12 叶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水稻全部实施了深水层灌溉。 农垦系统利用晒水池蓄水增温,确保水温达到 18以上,同时垫高排水口加深水层,全局已实施深水层灌溉 980 万亩。 在稻瘟病防治上
温主要是指玉米在生育过程中因热量不足,造成生育期延迟,后期易遇低温、霜冻而造成减产。 低温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夏季低温(凉夏)持续时间长,抽穗期推迟,在持续低温影响下玉米灌浆期缩短,在早霜到来时籽粒不能正常成熟。 如果早霜提前到来,则遭受低温减产更为严重。 二是秋季降温早,籽粒灌浆期缩短。 玉米生育前期温度不低,但秋季降温过早,降温强度强、速度快。 初霜到来早灌浆期气温低,灌浆速度缓慢
1、、延迟型冷害:这种类型冷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穗延迟,出穗开花期处于低温,灌浆受到障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另一种是出穗不延迟,而在成熟期遇到冷害,延迟成熟,产生大量的青米,降低成熟度和千粒重,影响出米率。 是否发生延迟型冷害,取决于 6 月份和 8 月份的月平均气温,若 6 月份平均气温低于 18,8 月份日平均气温低于 19,是发生延迟型冷害的临界气温。 延迟型冷害的主要特征
1、稻低温冷害可分为延迟性冷害、障碍性冷害和混合性冷害三种。 一、延迟性冷害由于积温不足使水稻生长缓慢,各生产期顺延拖后,到秋季早霜前粒籽不能正常灌浆成熟而减产的称为延迟性冷害。 (一)产生原因1、气候因素寒地无霜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低温冷害频繁,年份积温不足,整个生育期温度偏低而使水稻生育迟缓造成延迟性冷害。 2、品种因素栽培品种所需积温超过当地生育积温。
2、麦苗,加上对近半个月天气情况的分析,播种后温度持续偏低不是麦子出苗不良的主要原因。 二是播种后土壤干旱,麦种吸水量不足,不能发芽,洇水后虽然水分条件满足了要求,但由于温度持续偏低,麦种发芽和出苗慢,出苗整齐度也会下降,洇水后 5 天麦种还不能发芽和出苗是正常现象。 田间已长出的小麦苗,可能是正好播种在墒情较好的位置(例如在水分含量较高的土块旁或播种深度适宜),前期有较好的水分条件。
2、情况普遍好于往年,调查地区出苗率一般都达到 90%左右,有些地区甚至高于95%,且大田长势比较整齐、均匀。 该地区为雨养农业区,当地有“见苗七成收”的说法,广大农户和农技人员对今年的玉米生产寄予厚望。 低温影响玉米生长及时处理新情况玉米生长发育进度较常年延缓。 据专家调查显示,今年春玉米播种出苗期间由于持续阴雨、低温,给玉米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用适合本地栽培的抗病品种,如 9365、川麦 42、川麦 32和川育 16等。 在选用时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加强农业防治。 适期播种,适当晚插,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 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发病。 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
2、07 年 10 月测报显示,全省 75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黑龙江省防汛抗旱部门预测,如果春季降水没有明显增加,今年全省播种前期白地受旱面积可能达到 5000 万亩,水田渴水面积将达 500 万亩。 春季玉米在生产中应注意以下事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及时整修相关农业机具。 选用耐旱性比较强的品种:(1)选用各区对照品种:这些品种多年种植,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强
2、雄蕊花药之上。 而我们现场看到的花朵小,颜色浅,无雌蕊花柱或有的花柱非常短小。 生产实践表明,当花柱头太短时(柱头短于花药开裂孔),花粉不易落到雌蕊柱头上,不能正常授粉,即使能勉强授粉也容易造成畸形果或落果现象;当花朵没有雌蕊柱头时,这种花根本就不能授粉坐果,也就是生产中所说的“谎花”。 其形成原因是茄子花朵发育过程中遇到不良的生长环境或茄子植株营养状态不佳而造成的。 当茄子处在夜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