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小结:是呀,大海多美呀。 水蓝蓝的,一望无际,沙滩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贝壳呢。 (教师板书课题) “贝 ”“壳 ”。 (学生自由发言) ,感受贝壳的美丽。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0) ,学生一边听一边找生字。 (1)小组内自主
一点 very 非常 She is a bit shy Shy, shy, shy, She is a bit shy. clever 聪明的 This girl is very clever. Clever, clever, clever, This girl is very clever. naughty 淘气的 T
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 ,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 :静止 —— 运动 —— 静止。 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 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学生分析总结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物体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时,将会怎样呢。
小河上有座石桥。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你是谁。 你在哪儿 ?” “呱呱呱,多好看哪。 ”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 他在学我说话哩。 ”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 他在学
,则可提出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 二、教学例 2 1.出示例 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 “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
家吧 !下次再让我看见,可不会放过你。 ” 聪聪伸了伸舌头,跑了。 小河上有座石桥。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 “呱呱呱,多好看哪。 ” 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 “呱呱呱,多好看哪。 ” 小青蛙问: “你是谁。 你在哪儿。 ” 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 在问:
谁读得更好。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集体纠错,集体读。 (2)全部开火车读。 (3)学生自由地说说怎样识记这些生字。 (4)玩摘苹果的游戏,加深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教学生 跟读。 (2)指名反馈读。 (3)齐读。 (4)学生反馈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三、熟读课文,感知理解( 8)
C.随地乱扔垃圾 D.与别人高谈阔论、大声喧哗 1 《 中国日报 》 曾经以“家长应科学培养孩子的知耻心”为题,刊登了孩子知耻心的发展过程、孩子知耻心的培养方法等相关内容。 下列关于“知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知耻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表现 B.知耻是指对自己不适当的行为感到惭愧 C.有沉重的耻辱感,这对人成长是有利的 D.我们都应该明白“人不可无耻”的道理 B 单项选择题 Work
B C 则有 ∠ 1= ∠ 2 D 1 2 在△ ABD和△ ACD中 证明 : 作顶角的平分线 AD, AB= AC ∠ 1= ∠ 2 AD= AD (公共边) ∴ △ ABD≌ △ ACD ( SAS) ∴ ∠ B= ∠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 性质 2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 A B C D 等腰三角形的 顶角 平分线与 底边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 (4)游戏巩固。 4.朗读课文。 5.学生自由读,把课文读通顺。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0) 1.教师 出示体现西柏坡这一地方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这个地方的什么特点。 2.指名看图反馈。 3.教师导读:那么课文是臬介绍的呢。 请小朋友们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西柏坡这一地方特点的语句。 4.指名反馈句子,集体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