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换上哪些比喻词,使句子的意思丌变。 (二)语海拾贝 1. 学生自读四则俗语。 2. 读完后谈体会。 3. 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某个地方的、言简意赅的俗
知道了什么。 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 100 米有多长。 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公顷。 2. 1 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 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 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3.体会 1 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 1 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到操场) 28
的 3 乘 24,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个位对齐。 接下来应该怎么算。 (用十位上的 5 去乘 24)所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哪一位对齐。 (十位)最后怎么算。 (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学生尝试笔算,完成后指 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如果这个学生计算有问题,就多请几名学生,然后让学生判断谁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并帮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分析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师:看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
个乘数个位上的 3 乘 24,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个位对齐。 接下来应该怎么算。 (用十位上的 5 去乘 24)所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哪一位对齐。 (十位)最后怎么算。 (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学生尝试笔算,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如果这个学生计算有问题,就多请几名学生,然后让学生判断谁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并帮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分析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师:看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
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老师想介绍一种简单的列式计算方法给同学们。 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第一步:列竖式。 因为 0乘 32还得 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 这样就先算 32 3,列竖式时可以让 3与 32中的 2对齐,把 30中的 0写在后面。 3 2 3 0 9 6 0 第二步:计算。 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32 3得 96,再在积的末尾加上 0。 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 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
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 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 5+3=8。 (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 62 11的积。 提问:猜一猜 62 11 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 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 11 16 11 43 11
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让学生列式计算,最后全班共同订正。 7页“练习一”第 5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先估计哪种球的销售额最高,再算出每种球的总价,比一比,填一填。 指名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和实际的计算结果。 7页“练习一”第 6题。 让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的结果写在算式的上方;再竖式计算,用估算检验竖式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指名汇报
提问: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办法。 各小组自由汇报,教师边听边板书,指名学生表述自己所列式子的意义。 方法一: 5 6=30(个) 30 2=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明白:方法一根据“有 6袋乒乓球”和“ 每袋 5 个”,先算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根据“乒乓球每个 2元”,算出买 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二: 2 5=10(元) 10 6=60(元)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二、基本练习 13页“练习二”第 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13页“练习二”第 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 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13页“练习二”第 5
极行动起来吧。 C、再次向你们表示征程的谢意。 D、特向你们表示真诚的祝福与问候。 三、阅读下列短文,做文后各题。 ( 42 分)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也是妈妈和儿子, 也上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 )习惯听从她( )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 )习惯听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