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影响 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问题探究 ( 1)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五个原则相互联系 , 以 “互 相尊重 领土 主权 ”为出发点 , 引申出各项原则 ; 又以 “ 和平共处 ” 原则作为总目标 , 以其他原则为保障。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宣告诞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时代要求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我国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即将诞生时,毛泽东同志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论述了新中国同各国建交的原则。 50 年代初期,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 从新中国成立到
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出访苏联。 学生 D: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新生的政权。 ...... 在学生洞悉图片信息后,教师提出问题 : 美 国对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回答加分,教师总结。 教师再展示《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形势》图,教师对图例进行说明后,提出问题: 建国初期,苏联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反映出什么样的国际矛盾。 学生回答: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
也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问题的提出往往是求知者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蓄,是主动的、新颖的、独特的,是个性感知的厣示,是智慧火花的展示。 而解决问题是被动的,它的新颖性、独特性、个性化相对弱些。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
—— 吴努 周恩来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是登峰造极。 —— 一个美国记者 1949年 10月 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为当年 10月 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1949年 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 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
书。 1949年底毛泽东率代表团访苏。 毛泽东和斯大林合影 周恩来和莫洛托夫会晤 1950年初,中苏签定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内容 1953年 首次提出 1954年 首次写入国际外交文件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周恩来 总理与尼赫鲁总理 会谈 周恩来 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 会谈 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