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抗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芝 11 号” “豫芝 11 号”是经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通过 60射、多代连续多元病圃鉴定选择和同步品质检测选育而成。 该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早熟于一体,2002 年通过国家审定,2004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特征特性“豫芝 11 号”属单秆型品种,般五分枝。 苗期生长健壮,发育速度快,株型紧凑,适宜密植;一般株高
1、抗玉米新品种“京单 951” 京单 951 号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育成,1998 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品种特性株型紧凑,株高 260 厘米,穗位 105 厘米,果穗长 18米,穗粗 54 厘米,籽粒行数 1618,穗粒数 500550,千粒重 330350 克,出籽率 85,籽粒黄色(略有白顶),硬粒型,穗轴白色。 为中早熟品种,华北地区中南部夏播生育期
2、强;株型紧凑,群体结构好,分蘖成穗率高,穗层整齐。 2 有硬粒小麦的优良品质定丰 9 号是改良型普通小麦,它是通过普硬复交组合来实现的,使其具有硬粒小麦的优良品质即蛋白质由原来的 15%同时又克服了硬普杂交后代的晚熟、青秕等方面的缺点。 产性好,增产潜力大一般成穗数 525600 万/公顷,穗长 89穗1618 个,穗粒数 3645 粒,千粒重 4555g。 1997 年全国北方春麦区试
7 号中国农科院甘薯所培育的高产、优质、早熟小麦新品种“徐麦 27 号”,2003年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该品种经三年江苏省淮北片区试和省新品种展示,表现突出,产量稳定。 在2003 年江苏省淮北片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 3728 千克,比“陕 229增产33;在省新品种展示中,平均亩产 532 千克,比“淮麦 18”增产 81。 该品种为半冬性偏春多穗型早熟品种。 幼苗半匍伏
1、 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临玉 3 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开发中心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隰县试验站合作,以自选 母本,自选系 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半紧凑型中晚熟玉米杂交种,于 2006 年 1 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高产、稳产、多抗,生育期适中,春播夏播均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 要农艺性状临玉 3 号,春播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 126 天左右,夏播 96 天
1、质、多抗玉米杂交种沈玉 23 号的选育及应用 1 品种来源及选育沈玉 23(原代号沈试 4011)组配于 2001 年,其亲本自交系为沈 501 和沈137,均为我院自选系。 其中沈 501 是丹 340 与美国孟山都一个试验杂交种杂交后经 8 代自交选育而成;沈 137 选自美国杂交种 6组合 2002 年参加院内产量比较试验,2003 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组预备试验,20042005
号 潞玉 6 号玉米新品种是由山西省长治市潞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开发。 特征特性生育期 125 天,株高 285 厘米,穗位高 90 厘米,穗长 28 厘米,穗粗 米,穗行数 1820 行,行粒数 4650 粒,籽粒桔红色,半硬粒型,容量大,品质好。 千粒重 360 克左右,出籽率 综合抗性强,活秆成熟。 产量表现2002、2003 年二年品比试验分别亩产 斤和 斤,较农大 108 分别增产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质、多抗油菜新品种 华 双 3 号品种来源华双 3 号系华中农业大学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以中油 821、华油低芥 821、华油 3 号和澳大利亚双低品种 亲本,采用聚合杂交、回交和小孢子培养二倍化技术选育而成双低(低芥酸、低硫甙)、优质、高产、998 年通过湖北省审定,1999 年纳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2000 年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 2003 年
2、品种,与四单 19熟期相仿。 玉米各类叶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抗玉米螟。 东 粗脂肪 粗淀粉 容重为。 该品种属于高淀粉,容重较高的优质良种,适应市场需要。 2品种产量表现吉林省两年区域试验每公顷平均产量为 对照(四单 19)吉林省生产试验每公顷平均产量为 对照增产 3高产栽培要点吉东 20号经辽宁,吉林,黑龙江适宜区域大面积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广,较耐瘠薄
1、69 的选育及应用 1 选育经过天丰优 269(原名盐优 26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用广东省农科院育成的天丰A,与我所自育恢复系盐恢 269 配组,于 2002 年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杂交籼型水稻新组合。 其自育恢复系盐恢 269,于 1995 年夏,用盐恢 559 做母本,盐恢 469(本所中间材料)做父本,配置杂交姐合,获杂交种 26 粒,同年冬带至海南三亚种植 收种子。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