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苗病
1、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 恶苗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 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 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一月左右出现病株,病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下部几个茎节上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
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株窄,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 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1、苗病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在一些稻区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一、病因1、症状识别: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 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 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 1/3,植株细弱
状水稻发生恶苗病后,其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株窄,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 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处,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1、状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 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 湿度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