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
1、几年来随着我市水稻品种的改变和气候条件变暖,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日趋严重。 具今年秋季调查,五常的个别品种亩百步虫量平均达 2 万多头,重点发生区最高达 6 万头,甚者达 10 万头以上,如此虫量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纯属历史罕见。 为进一步控制二化螟为害,探索防治二化螟的新途径,减少杀虫剂对水稻的污染。 今年我市在五常镇莲花村孙光浩害设置了佳多式振频灯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取得了好的试验成果。
1、暖冬气候特点,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 暖冬降低了二化螟越冬死亡率,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增加了虫口基数。 水稻耕作制度的变化,增加了本田虫口量。 首先,近年来长期推广旱育秧和抛秧,秧苗长势旺盛,叶片嫩绿,二化螟成虫趋绿性强,有利于成虫的栖息和产卵,抛秧减少了因栽秧对蚁螟造成的机械损伤,由此增加了本田虫口量。 小麦、油菜的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为二化螟峰期增多提供了条件。 小麦
1、翅目,螟蛾科。 别名钻心虫。 分布在我国南方、北方各稻区。 寄主 水稻、玉米、甘蔗、粟、蚕豆、茭白、高粱、油菜、小麦、紫云英等。 近年该虫为害仍然严重。 为害特点 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
1、每亩稻田有卵块 120150 块,在卵孵化高峰时(卵块由淡黄色变为紫黑色,初孵幼虫为淡褐色)就是防治水稻二化螟最佳时期。 也可在田间枯鞘率达 2时进行防治。 那么,怎样来防治水稻二化螟呢。 其一,销毁带虫稻草。 对于不以稻草为主要燃料和发生二化螟危害较重的地区,要求在 5 月中旬以前把稻草全部销毁。 可通过沤肥、加工(高温后变为饲草块或制成稻草碳)、烧掉等方法消灭越冬虫源。 其二
布与为害:水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广泛,为我国南北各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316 毫米,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外缘有 67 个小黑点。 卵扁椭圆形,有十余粒至百余粒组成卵块,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呈灰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 2030 毫米,体背有 5 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蛹长 1013 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可见 5 条褐色纵线,中间 3 条较明显
1、名 翅目,螟蛾科。 别名钻心虫。 分布在我国南方、北方各稻区。 寄主水稻、玉米、甘蔗、粟、蚕豆、茭白、高粱、油菜、小麦、紫云英等。 近年该虫为害仍然严重。 为害特点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
1)生活习性: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蒋白、油菜等。 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 在水稻分蘖前,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 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 粒。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鱼鳞状长方形卵块。
作用的品种(1)氟虫腈。 推荐使用的剂量为 有效成份/亩。 使用的技术要点为: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喷雾施药,田间保持水层或无水层均可。 由于氟虫腈对蜜蜂和水生生物的毒性高,对特别对虾、蟹的毒性很高,因此,不要在蜜蜂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地区使用,如要使用,建议排干田水后再使用。 使用氟虫腈后的稻田,田水不要排入鱼塘和河沟中。 (2)氟虫腈+敌百虫(1:49)。 推荐使用的剂量为 50 克有效成份/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