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
氧化钛形成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 由于两种半导体的导带、价带、禁带宽度不一致而发生交迭 , 从而提高晶体的电荷分离率 , 扩展二氧化钛的光谱响应。 二氧化钛禁带宽度相等的半导体 ZnO( E= eV)引入与二氧化钛复合。 因复合半导体的能 带交迭而使其光谱响应得到显著改善。 对 TiO2/Al2O3, TiO2/SiO2, TiO2/SnO2, TiO2/WO3等的复合做了系统研究。
方法及其应用发展进行了总结。 A、气相法 气相法是直接利用气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质转变为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反应,最后在冷却过程中凝聚长大形成纳米粒子的方法。 ( 1)四氯化钛气相氧化法此法多是以四氯化钛为原料,以氮气为载气,以氧气为氧源,在高温条件下四氯化钛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纳米二氧化钛。 该工艺的优点是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制备出优 质的二氧化钛粉体
时,表面积大则吸附量大,活性就高。 一般认为光催化活性由催化剂吸收光的能力、载流子分离以及向表面转移效率决定。 TiO2吸收光的能力越强,光照产生的电子一空穴对越多。 分离的电子和空穴在能量弛豫中被底部捕获时,引起氧化还原的几率越大,光催化反应活性也就高。 另外,表面的粗糙度、表面的结晶度、表面的轻基等也影响着表面的吸附和电子一空 穴的复合,进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 TiO2表面钛羟基
0℃ 的恒温条件下对凝胶进行干燥 2 h, 得到黄色晶体 ; (5)将晶体研磨后得到白色粉末 ,放入马弗炉中煅烧 ,以 10℃ /min 的升温速度进行升温, 将 温度升 至 预定温度, 并保温 4h, 然后在炉内自然冷却 ,得到白色粉末状样品。 (6)取少量的白色粉末状样品,放于 X射线衍射仪 (D/maxrA)下进行检测(目的在于检测 白色粉末状样品 是否为纳米 二氧化钛粉体 )。 (7)
TiO2 进行研究,提高了 TiO2 催化效率。 本文采用玻璃纤维布作为载体,溶胶 凝胶法 掺杂各种杂质 制备催化剂,在实验室自制的 环隙流化床中定量研究各因素 (反应初始浓度、湿度、光照强度、催化剂用量等) 对光催化反应效率的影响,初步推导光催化氧化甲醛的反应动力学。 (1)溶胶 凝胶制备工艺中, TiO2 颗粒存在着严重的团聚现象,且凝胶时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 对此,通过实验,对溶胶
染料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起源于 19 世纪早期的照相术。 1839 年 ,卤 化银用于照片制作 ,但 卤 化银的禁带宽度较大 ,所以对长波可见光不敏感 ,因此 相片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1883 年 ,德国光电化学专家 Vogel 发现有机染料能使 卤 化银乳状液对更长的波长敏感 , 使用有机染料分子可以 使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