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
2、土厚度变浅;再结合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侧根发育,使苗转壮。 粗糙苗如整地不精细,土壤中大块土较多,土壤过松,根系下扎不好,麦苗生长缓慢、缩心、黄叶、苗弱。 对这类麦苗应及早压碎覆土,浇水细锄。 过密苗对播种较早、播量较大的麦田,常常出现麦苗生长过旺,麦苗由于营养跟不上,发育不良而发黄。 可一方面进行压土,使生长变慢而长得粗壮;另一方面要深耕断根,控制分蘖的增加和小分蘖的过旺生长
2、,若墒情适宜,可在越冬期间天气温暖时追施化肥。 返青后应改过去控水肥为肥水猛促,以弥补冬季受冻的损失。 若冬前已经拔节的麦田越冬期遭受冻害,应趁晴天中午点至下午点进行镇压,把已拔节的主茎和分蘖压伤,以促进小分蘖生长,并结合追肥进行中耕,以促进小麦安全健壮生长。 早春冻害的补救:早春冻害发生后,即使冻害很重,若加强管理,仍能促进小麦继续生根发蘖,迅速恢复生长。 因此
2、序紧密,每株有 2040 朵花,最多达 82 朵;种子细小,初为黄色柔软,后为黑褐色坚硬,种皮表面凹凸不平,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网纹。 发生特点:向日葵列当种子在土中接触到向日葵及其他寄主的根时,受根部分泌物的刺激而萌发,形成吸根(盘)深入到寄主根部吸收营养。 同时在根外发育成膨大部分向上形成花茎,向下形成大量吸盘,每株可形成 510 万粒种子。 种子细小,轻如灰尘,每年在 7
2、在根外发育成膨大部分向上形成花茎,向下形成大量吸盘,每株可形成 510 万粒种子。 种子细小,轻如灰尘,每年在 7 月上旬陆续萌发出土。 出土时间不整齐,开花又是无限性的,因此,在气候适宜,尚未冷凉以前,一直可开花结实,种子在土内可存活1013 年,重茬和低湿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种子的繁殖和传播。 2、轮作 67 年以上,与向日葵列当不能寄生的禾本科等作物轮作
2、气象部门天气预报,6 月中旬平均气温为 22左右,比历年和去年同期偏高 1;平原区降水量为 8 毫米左右,比历年同期略偏少,比去年同期偏多 象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现正值向日葵现蕾期,是黄萎病发生始期,提醒农民朋友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一、叶面喷雾:发病初期,选用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2、失达 25%以上。 一、发生特点:向日葵菌核病在蔚县主要是花腐型即烂盘。 一般在向日葵开花后花盘背后的花托部分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到全盘后使组织变软,腐解后无明显的恶臭味,天气潮湿或遇雨会出现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菌亦可侵染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遍布在籽粒之间,形成黑色菌核网覆盖在花盘上。 后期因花盘组织结构腐烂使整个花盘落地或部分或全部籽粒落地,籽粒上的症状一般不十分明显
2、,最后造成整个植株枯死。 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变成褐色且团体化。 当遇到多雨天气时,病斑开始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转向正面,并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子粒不能成熟,严重时可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粒自行脱落。 要是由菌核病萌发浸染而引起的。 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 25 年。 它的侵染方式有两种:一是菌核萌发后产生一种菌丝
、冷害。 温度在 10 摄氏度以下时,薯块的细胞原生质活动停滞,正常生理活动受破坏。 冷害轻的,发生硬心,味还带甜;严重的味苦,也有硬心。 薯块维管束附近出现红褐色,后变为棕褐色,俗称黑筋,品质下降。 冻害。 温度在块的间隙结冰,引起组织破坏,发生冻害。 温度长高,引起烂薯。 2、病害。 红薯贮藏期间的主要病害是软腐病、黑斑病和茎线虫病。 薯块带病入窑,在高温条件下,受病感染并蔓延。 3、湿害。
1、响水稻正常灌浆结实。 水稻青枯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生理性青枯和病理性青枯两种,病理性青枯根据病原分小球菌核病青枯和细菌性基腐青枯,生理性青枯与气温突变、水稻抗逆能力差、水稻品种等因素有关。 一、水稻青枯病几种类型及症状 要发生在晚稻灌浆期,病株叶片萎蔫内卷,呈典型的失水症状,叶片与谷壳青灰色,似割倒摊晒 1 天的青稻,茎秆基部干瘪收缩,无病斑,易倒伏。 该病发病迅速,发病前病、健株并无异样
枯病是水稻苗期最主要的一种病害。 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 近几年,东北寒冷稻区旱育苗发生较重,轻者成撮成片发生,重者幼苗全部死亡。 1、症状及发病时期立枯病主要有幼苗腐死,立针基腐,卷叶黄枯和打绺青枯四种症状。 从出苗到插秧的整个育秧阶段均可发生,但离乳期发病最重。 病苗叶无露珠,心叶或上叶片打绺,根少暗黄色无新根,茎基部逐渐黄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