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
1、文名称:玉米旋心虫中文别名:玉米蛀虫拉丁学名:态特征:成虫为头部黑褐、鞘翅绿色的小甲虫。 体长 5 毫米,前胸暗褐色,上有小点刻,鞘翅具有绿色光泽。 足深黄色,腹部黑褐色。 雌虫腹末呈半卵圆形,略超过鞘翅末端,雄虫则不超过翅鞘末端。 卵椭圆形,长约 米左右,卵壳光滑,初产黄色,孵化前变为褐色。 幼虫黄色,头部褐色,体长 12 毫米,11 节,各节体背排列着黑褐色斑点,前胸盾板黄褐色。
个旧市植检植保站 5 月 14 日对个旧市卡房镇大黑山村玉米铁甲虫进行田间调查,被害株率 80%,严重地块,单株成虫量平均为 ,一般 (去年同期单株成虫量平均为 ),发生面积 2000 亩。 从调查结果看,今年玉米铁甲虫与去年迁入时间相近,发生程度较去年同期偏重,预计今年中等偏重发生,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为成虫迁入高峰期。 药剂防治成虫、幼虫为主,人工捕杀成虫和割叶扫残为辅。
1、米铁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是局部性发生的害虫。 玉米铁甲虫主要为害玉米,也能为害小麦、高粱、谷子。 野生寄主有看麦娘等。 此外,成虫通常取食茅草等禾本科植物。 月前在我国的分布有广西的龙州、大新、靖西、德保等 10余县和贵州省的罗旬、望膜县等。 近年来,在广西有逐渐向东南面扩展的趋势。 玉米铁甲虫为害玉米后,对产量影响很大,玉米叶片被害面积达叶面 1/4 时,该面片就呈现出枯白叶
1、米青枯病,也称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是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全国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 10%严重的 40%特别严重的高达 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症状: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传根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 玉米发病后,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少数为黄枯症状,茎基变软变褐
1、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 近几年,由于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使本来抗病性较差的自交系和部分杂交系的原种在地区之间广为种植,从而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的原种产量,给公司和农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般套种玉米和夏播玉米的发病率达 10%25%,严重达 造成减产约 25%。
1、米蓟马是我县境内近年新发生的一种虫害,特别是今年由于 57 月份雨水较少,发生面积已达 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 15%。 据我们调查,目前为害我县玉米的蓟马主要有玉米黄呆蓟马、禾蓟马,二者均属缨翅目,蓟马科。 由于蓟马虫体较小,不易被人发现。 又由于目前我县农民对此还不十分了解,所以忽略了防治,而造成损失。 一、为害症状玉米黄呆蓟马主要是以成虫对玉米造成为害,它在叶反面为害
1、纳斯县光热水肥条件较好,是玉米的适种地带。 随着制种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结构的调整,水肥条件的改善,为玉米红蜘蛛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已由原来的次要害虫渐变为主要害虫。 一、危害特征玉米红蜘蛛也叫叶螨,属暴发性的农业害螨,以成螨和若螨刺吸作物汁液,大发生时能使作物叶片失绿枯死,茎秆倒伏,颗粒干瘪,导致大幅度减产,严重影响其品质和产量。 二、发生规律危害我区玉米的红蜘蛛,世代交替
米红蜘蛛属真螨目、叶螨科,又名红眼蒙。 该虫在阜新县曾两次暴发成灾,危害严重,历史罕见。 被害玉米表现失水、失绿、早衰、干枯、倒伏,严重地块绝收。 1997 年玉米红蜘蛛发生面积 937 万亩,绝收近万亩;1999 年成灾面积 564 万亩,绝收面积 65 万亩。 针对玉米红蜘蛛的灾情,我们进行了田间调查,掌握其成灾原因及为害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玉米红蜘蛛成灾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温干旱
1、米是河南省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畜牧业发展,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有加大趋势,但玉米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增产。 玉米黑粉病也称瘤黑粉病,2000 年河南省发生大流行,部分地块发病达20%30%,20012002 年在豫南及豫北地区仍有大面积发生,给河南省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玉米黑粉病已上升为河南省玉米主要病害,如何及时预报及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 1
1、米耕葵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是寄生玉米根部的一种新害虫,80 年代末在河北省首先发现,近年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均有发生。 除玉米外,还为害小麦、谷子、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 1 为害特点主要为害夏玉米幼苗,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近地表的茎基部、根部和叶鞘内刺吸汁液,玉米受害后茎基部发黑,根尖变黑腐烂,严重时根茎变粗畸形,不能结实;地上部植株生长矮小细弱,茎叶发黄,叶尖和叶缘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