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
1、米大斑病,在全国玉米产区都有分布,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 发生特点: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 10 百米深的病叶上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习油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病条件下萌发入侵。 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 14 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
1、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害,田间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播。 该病毒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染小麦、大麦、高梁等。 轻病年份可减产 5%0%,重病年份可减产 30%以上甚至绝产。 因此应加强调查,及时防治。 一、症状:玉米出苗后染病,植株心叶出现扭曲生长,病苗浓绿,叶片短而厚,硬而脆,密集丛生,叶背面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条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生长迟缓,出现死苗
小麦赤霉病发生提供了气候条件。 湖北省植保站近日发布预警,预计全省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发病盛期为 4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防治适宜期为 4 月中下旬,广大农友要及时做好预防。 据各地近期普查,江汉平原、鄂东南、鄂东北、鄂北稻桩带菌率为 3%具备大发生的菌源条件。 根据武汉区域气象中心预报,4 月份降水量全省大部偏多一至二成,月平均气温偏高,4 月中旬至下旬均有降雨,容易发生流行小麦赤霉病。
2、于病害发生。 作物苗期是小麦霜霉病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小麦播后芽前麦田被水淹超过 24 小时,翌年 3 月又遇春寒,气温偏低利于该病发生,地势低洼易发病。 由于近几年水浇条件的改善,水浇面积大,特别是大水漫灌,灌水量大,淹水时间长,另外地表大部分由还田的玉米秸秆覆盖,湿气滞留,极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2、播期偏晚,冬前分蘖率低,苗势弱。 河北省中南部绝大部分农田为“小麦玉米”轮作的种植制度。
2、状,无色,有柄,内有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棍棒状微弯,有 37 个隔膜。 发病特点:全蚀病菌是种比较严格的土壤寄居菌。 它在土壤中的活动可以明确地分为寄生和腐生两个阶段。 在寄生阶段,病残体上的休眠菌丝体通过侵染寄主幼苗的初生根、次生根和根茎,营寄生生活,病残体内部营腐生生活。 全蚀病菌在土壤中竞争生存力很弱,受以卜条件影响(土壤 在 7 以上时,愈高病愈重,下病害严重度开始下降
2、 月末至 8 月初为羽化盛期。 8 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卵期 3 天。 幼虫于 7 月末至 8 月初开始出现,8 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第二代成虫发生期在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主要为害生育期较晚的向日葵花盘中心部分或分枝上的花盘,为害不严重。 向日葵螟的成虫有趋光性,白天潜伏在向日葵地附近的杂草地里,受惊后可做短距离飞翔,傍晚 7 时左右开始活动,8 时至 9
2、端孢霉毒素中的 B 族毒素是一种致人呕吐,动物流产的毒素,B 族毒素有两种:一是镰刀菌烯醇(一是脱氧镰刀菌烯醇(因此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问题也关系到食品安全的问题。 我国麦区的赤霉病毒素存在着明显的分化,我国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种群问题。 很多专家都研究过我国赤霉病的致病菌,都认为是禾谷镰刀菌种(随着研究的进展和种的概念的扩张,禾谷镰刀菌不再是一个种,而是一个具有 11
稻跗线螨是 70 年代出现的水稻害虫,属螨目跗线螨科。 虫体微小,乳白色,主要存在水稻叶鞘内,剥开叶鞘,肉眼可见叶鞘内壁表面似有白色粉尘,用放大镜或双目解剖镜观察,可看到很多细小的螨虫蠕动和爬行。 螨虫在水稻叶鞘内为害,造成叶鞘壁破损,叶细胞死亡,叶鞘出现褐色斑点,螨害严重时褐斑连成片,叶鞘变成褐色。 水稻跗线螨为害后对水稻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引起水稻后期的抽穗不灌浆或谷壳黑褐色,结实率降低。
虫,又名剃枝虫在稻田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叶、45 龄幼虫把稻穗的小穗咬断,稻谷落地造成大幅度减产。 防治粘虫最关键的措施是做好预测预报,做到早期发现,防治幼虫在 3 龄以前。 如超过 4 龄,则进入暴食期,防治效果降低并使水稻受到严重损害。 有条件的地区,要坚决扑灭粘虫于蛾卵阶段。 具体防治措施如下:用粘虫成虫趋化性,在成虫盛发期,应用糖醋诱杀剂进行诱杀,配制量如下:糖醋酒诱杀剂糖 375 克
1、暖冬气候特点,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 暖冬降低了二化螟越冬死亡率,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增加了虫口基数。 水稻耕作制度的变化,增加了本田虫口量。 首先,近年来长期推广旱育秧和抛秧,秧苗长势旺盛,叶片嫩绿,二化螟成虫趋绿性强,有利于成虫的栖息和产卵,抛秧减少了因栽秧对蚁螟造成的机械损伤,由此增加了本田虫口量。 小麦、油菜的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为二化螟峰期增多提供了条件。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