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
2、层,早红。 三、病原与发病条件病原菌为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和种子上越冬,次年随种子或气流、雨水、昆虫传播,经气孔、表皮伤口侵入。 在高温(2025)高湿(连续阴雨)下发展,一般结果初期发生,盛果期加重。 老叶先病,向上扩展。 保护地栽培时如浇水多,通风不良,病害严重。 露地番茄在重茬地、低洼地、排水不良及生长差的地方,发病严重。 四、粉巧号、晋番茄 1 号、中蔬 4 号和
2、 12 片叶,在事先准备好的链霉素溶液中浸泡 23 分钟。 链霉素液的配制方法是用 100 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加入 1 公斤水中,配成溶液。 苗床在扦插前浸透水;将在链霉素溶液中浸过的枝杈插到整理好的苗床,深度为 35 厘米,株行距为 810 厘米见方。 扦插后的管理枝杈扦插到苗床上后用喷壶轻喷一次水,冷凉季节要盖上拱棚保温保湿,同时加盖不透明覆盖物遮阴,温暖季节可不盖棚,只保湿遮阴。 13
2、生长。 二是光照过强。 笔者在拱棚内发现,只要是果实被叶片遮住的部分或背阴部分,樱桃番茄普遍着色较好,而完全暴露在阳光下的或向阳面的果实颜色发黄。 这样的现象解释了光照过强同样会抑制茄红素的形成,导致果实着色不良。 对此,笔者建议菜农,在晴天应注意遮阳网的使用,并尽量加大放风口。 另外摘叶不可过度,可用叶片遮挡果实,避免光照过强造成着色不良。 三是氮肥使用过多、钾肥使用不足。 笔者了解到
2、经开花结果的番茄成株的中下部选取无病、健壮、生长点完好、长约 15有 45 片叶子的侧枝。 第二,摘去枝条下部的叶片,然后,将枝条下端削成平滑的楔型,再用 50mg/奈乙酸溶液处理 10 分钟,清水冲净后备用。 第三,提前建造适宜番茄育苗的保护设施,整好苗床,消毒后,将备好的枝条按 12株行距扦插,深度5后浇足水,扣上棚膜,保证湿度不低于 95%。 第四,插后第一个星期,适当遮荫
2、不积水,雨停水过。 冬季骤冷或降霜前,畦面应充分淋水,以减轻冷害。 茄栽培除需施足基肥外,还要根据番茄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合理追肥和培肥。 追肥原则是:坐果前薄施,挂果后重施,分次追肥。 通常幼苗定植后34 天,追 1 次催苗肥,使幼苗早生快发;开花坐果前,视幼苗生长状况追施12 次粪水、尿素,或复合肥(10 千克/亩);当第 1 穗果实发育至直径 2 厘米左右、第 23
2、求低温、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这种条件适于病菌孢子囊的萌发、侵染。 在栽培生产中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过度密植、土壤瘦瘠或偏施氮肥、温室保温效果差的地块易发生此病。 在发病的各种条件中,主要条件是温度和湿度。 从总的情况看,温度偏高、湿度偏大有利于发病。 三、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窄叶品种发病偏轻,高棵、大秧、大叶品种发病偏重;多品种轮换或混合栽培,发挥品种自身的抗病
2、)裂果裂果有放射状裂、脐部开裂和同心圆状裂三种。 放射状裂果是由于浇水不均匀、忽大忽小、温度忽高忽低造成的;同心圆状裂果是由于阳光直射,果面吸收水分过多形成的;脐裂果是由于花芽分化期间温度过低(8以下)形成畸形花的花柱开裂。 防止裂果主要是浇水要均匀,温度管理也要均匀,防止苗期温度过低,并且避免阳光直射。 (4)脐腐病主要是由于缺钙引起的,造成果顶变褐。 造成缺钙的原因主要是氮肥过多
2、般垄距 50米,株距21米,每亩种植 2500。 5、整枝打杈定植后前期按正常栽培管理,实行二半干整枝。 整枝前期留主干和主干第一花序第一侧枝,其余侧枝全部去掉。 当主干上第一层花序果实形成后,去掉主干顶芽以后萌发的腋芽花序;到第一侧枝第一花序果实形成后也与主干一样整枝。 这样每株只留二个半,每干一层果实,有利于养分集中供应果实生长,促其果实膨大,成熟提早。 在二茬果留成后期打杈。 6
2、孢子链通常分枝,孢子圆柱形或椭圆柱形或椭圆形,淡褐色至榄褐色,光滑,具 03 个隔膜,隔膜处有时稍缢缩,大小 10米。 三、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 翌年如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们侵入,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内,如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即染病。 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2、春季在大田里栽培,周围麦田喷洒 24酯防除麦田杂草,药液飘浮也易造成药害,导致叶片畸形卷缩。 防治方法 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防止氮肥过量,平衡施肥。 避免过度干旱,干旱后不要浇大水,尤其注意在高温的中午不能浇水,因为浇水后地温突然降低,根系不能适应突然的变化,吸水受抑制,引起生理干旱反而加重卷叶。 据番茄的长势及发育规律,调控温湿度,尤其在生长中后期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棚内不可过于干燥。